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包諾維,奧古斯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ournonville, August (1805-1879)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丹麥男舞者、編舞家及舞團總監。他生於哥本哈根亦卒於此。為安東尼.包諾維(Antoine Bournonville, 1760-1843)之子。十五歲加入丹麥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Danish Ballet),獲獎學金赴巴黎隨威斯崔(Vestris)學舞,再返丹麥表演直至其父退休為止。後又赴法國成為巴黎歌劇院之成員兩年,為名芭蕾伶娜塔伊歐尼(Taglioni)之最佳搭擋。1830年返回哥本哈根擔任皇家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兼編舞家;至1877年退休後仍從事於舞團的工作。奧古斯特.包諾維去世後,其作品被精心地保存下來,成為丹麥芭蕾的經典之作。1930年代丹麥興起「包諾維之文藝復興」,因此其作品更享世界盛名。包諾維不僅為芭蕾史上之偉大人物,亦為當代國際藝壇中,最具有學養與文化之藝術家,他除了注重道德修養外,更對社會懷抱強烈的責任感。包氏與多位丹麥作曲家均有合作。在克拉夫-傑克森(S. Kragh-Jacobsen)的著作《丹麥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Danish Ballet)一書中,曾如此推崇這位偉大的藝術家:「透過包氏的組織能力及訓練,他為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創立了良好的基礎,成為該團日後發展的根基,他將該團的藝術水準大為提昇。在其領導之下,丹麥芭蕾舞團已由原本受法國風之影響,而成長成為一具有自我獨特風格的國家藝術。」包諾維對芭蕾藝術的基本理念有二:其一為「生命之歡樂(Joie de vivre),其二為「美」(Beauty)。包氏豐富的作品使其在丹麥舞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藝術方面的遠見與寬大的胸襟,及對於舞蹈藝術無止境之追求。舞蹈對包氏而言,已然成為一種宗教與所有藝術中最美最崇高的藝術品。包氏之芭蕾作品保存至今的計有:1836年之《仙女》(da Sylphide)、1839年之《亞伯倫節慶》(Festival in Albano)、1842年之《拿波里》(Napoli)、1849年的《舞蹈學校》(The Dancing School)、1858年的《根扎諾花節》(Flower Festival in Genjano)、1871年之《阿美傑號上的救生員》(The Life Guards on Amager)以及其它多項作品。包氏的書著有《我的劇場生涯》(Mit Theatreliv)。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包諾維,奧古斯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