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即不離 - 教育百科
ˋ
ˊ
ˋ
ˊ
  • 漢語拼音 bù jí bù l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ù jí bù lí
解釋:
佛教用語。中國佛教如來藏系的思想。謂清淨的本心與輪迴世界的關係,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兩種各別的個體。《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後多比喻對人的態度,既不親近,也不疏遠。如:「她不即不離的態度,讓他苦惱萬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不即不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即,接近。「不即不離」指兩者間的關係不是完全相近或等同,但也不是分離的。#語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後用「不即不離」來指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亦用來指作品內容不過於直接,亦不過於含蓄。
典故說明: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常被稱為《圓覺經》,這部經典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圓覺的妙理以及觀行方法。其中〈菩眼菩薩章〉提到:「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其中「不即不離」的「即」是接近、融合的意思,「離」則是分離。用來說明事物間一種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完全分離的關係。若以水與波為例,水與波兩者有所分別,這便是「不即」;而水與波之性無所差異,就叫做「不離」。而在唐.地婆訶羅所譯佛教經典《方廣大莊嚴經》中,亦借種子與芽二者來說明「不即」、「不離」的意義與關係:由種子而發芽,此時種子與芽兩者有別,這便是「不即」;發芽後,便無種子可言,然而芽卻是來自種子,所以說「不離」。「不即不離」指現象上有差別,不能視為同一;在性質上沒有差別,不能視為差異。佛經中便用此語來講述眾生與佛之間的關係,既不是等同的,但也不是兩個個體。後來「不即不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今用於指各種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亦用來指作品內容不過於直接,亦不過於含蓄。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
使用類別

例句
  1. 為了保護長官安全,隨扈們不即不離地跟隨著。
  2. 他倆表面雖維持不即不離,但實際上卻是關係匪淺。
  3. 她不即不離的態度,讓追求者苦惱萬分,不知如何是好。
  4. 自從上次約會後,他們從不即不離變成如膠似漆,形影不離。
  5. 他對任何人都是不即不離,既沒有最好的朋友,也沒有勢不兩立的敵人。
書證:
0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源)
02.宋.蘇軾〈周炳文瓢硯銘〉:「以汝為硯,罌肖而瓢質。以汝為瓢,硯剖而腹實。飲西江之水,吾以汝礪齒。瀉懸河之辯,吾以汝借面。不即不離,孰曰非道人之應器耶!」
03.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四上.粵西遊日記四》:「先從其北得一巖,其門東向,前峽甚峻,中通一線,不即不離,相距尺許。」
04.《負曝閑談》第一六回:「照他所開的價,卻也不即不離。我這回開書局,不過是個由頭,原要把田雁門的錢誆一大票,以供嫖賭吃喝之用。這點點子折扣,有限得緊。」
05.《清詩話.馬位.秋窗隨筆》:「詩人寫物,在不即不離之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只『依依』兩字,曲盡態度。」
06.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一二.賦物類》:「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黏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
07.《綺樓重夢》第三六回:「那老天故意的簸弄人,偏要叫你若近若遠,不即不離,其實中間生出個一定的界限,有斷乎不能兩合的情勢。又且生在名門貴族,那花前月下的私期,是萬萬使不得的。」
08.《賽紅絲》第二回:「古玉兄這首詩,不即不離,又活現,又不露跡,竟將『豔陽』二字,摹寫盡了。」
09.《繡雲閣》第六四回:「一日閑遊,駕起風車空中盼望,遙見海雲一朵,為黑雲圍繞,不即不離。」
10.《癡人福》第三回:「噯,我想男女行樂,何必定在衽席之間,只此眼底留情,尊前示意,儘有一種不即不離之趣。」
11.《麟兒報》第四回:「此詩引喻精工,不即不離,大得風人遺意。不意孩兒具此靈穎之才,雖道蘊、班姫不多讓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似詞 若即若離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