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瓦洛,妮涅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alois, Dame Ninette de (1898-)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愛爾蘭芭蕾舞者、教師、團長和編舞家,她生於巴爾地波易(Baltiboys),原名艾德麗.史丹鈕(Edris Stannus),在倫敦長大,私下曾在丁香園學院(the Lila Field Academy)隨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尼可萊.雷加(Nicolai Legat)及雷安.艾斯皮諾沙(Leon Espinosa)學舞。從1914年到1918年在利西恩劇院(the Lyceum Theatre)以表演默劇聞名,接著陸續的在英國國家歌劇院(the British National Opera)、湯姆.比相歌劇院(the Thomas Beecham Opera)及柯芬園歌劇院(Covent Garden)擔任首席舞者。1922年加入她的第一個芭蕾舞團:馬辛╱羅普克夫(the Massine/Lopoukhova troupe)舞團。從1923年到1925年在狄亞格烈夫俄國舞團(the Diaghilev Ballet Russe)演出馬辛所編的《討厭的人》(Les Fâcheux),米契爾.佛金(Mikhail Fokine)所編的《嘉年華會》(Carnaval)和伯妮絲拉娃.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所作的《蜂飛蝶舞》(Les Biches)。1926年回倫敦創立了舞蹈學院(Academy of Dancing),開始在老維克劇院(the Old Vic)表演和教演員們肢體語言。她也是卡瑪格協會(the Camargo Society)創辦人之一,演出自己所編的包括《瑟法勒斯和普洛可利斯》(Cephalus and Procris, 1931)、《擒王棋》(Checkmate)及《設計的起源》(The Origin of Designe, 1932)。她曾演出弗烈德力克.阿胥頓(Frederick Ashton)所編的《約會》(Les Rendezvous, 1933)、《瑞嘉達》(Regatta, 1931)、《結婚捧花》(A Wedding Bouquet, 1937)。1926年創立老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the Old Vic-Wells Ballet)自任團長,1935年創立莎德斯威爾斯芭蕾舞團(Sadler´s Wells Theatre),這兩個芭蕾舞團皆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 1956)的前身,德.瓦洛從1931年至1963年擔任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前後達三十二年之久,她為「英國芭蕾」(British Ballet)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努力,1946年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移師至柯芬園劇院之前,她曾應邀前往土耳其安克拉(Anckara)創立芭蕾舞學校,1948年創立土耳其國家芭蕾舞團,七十三歲退休後即擔任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的顧問至今,她建立的「英國芭蕾」不只使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成為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團,也深深影響所有大英國協中的國家舞蹈例如:加拿大、紐西蘭、香港、澳洲……等。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瓦洛,妮涅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