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戰爭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zhàn zhē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n zhēng
解釋:
  1. 兩個以上的敵對雙方,用以決勝負的鬥爭。
    【例】中日甲午戰爭、美國南北戰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戰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和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n zhēng
解釋:
兩個以上的敵對雙方,為了屈服對方的意志,實現自己的主張,運用有形或無形的威力以決勝負的鬥爭。《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後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戰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r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戰爭是國與國之間,或一個國家與其中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之間,發生武力衝突的狀況。
  由戰爭而引起的重要議題有:一是戰爭是否是一種惡,二是人類社會的戰爭是否可免,三是有無所謂的「正義之戰」。
  自由派人士認為,戰爭中的殘忍行為違背人道精神及其嚴重的後果,應視戰爭為一罪惡;但西方十九世紀的保守主義者則認為,戰爭不一定是惡,因為透過戰爭可以達成一些有用的目的,如培養個人愛國的情操之類,但這種看法隨著現代戰爭的慘烈和殘酷而不復存在。
  對戰爭是否可免的問題,有些人主張人有好爭好戰的本能,故戰爭無法避免;但有些人則認為戰爭起於文化上的理由(如宗教、報仇概念的深植、甚或表彰個人的社會地位)等,為這些原因而戰是可以避免的。
  對究竟有無正義之戰的問題,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戰爭在本質上就是惡,故不可能有正義之戰;但另有一派主張,在某些嚴格條件限制之下,有些戰爭可能視為正義之戰,這些條件如:戰爭的目的是公義、戰爭是自衛性的、戰爭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行動、這樣的戰爭利多於害,若再加上限制戰爭不得波及無辜、戰爭中不得有不必要的殘暴行為、戰爭進行中須遵守規範等等,便可視之為正義之戰。
  對如何防止戰爭,也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是改善各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條件,使得戰爭無從發生;另一則主張透過恐怖的平衡來維持和平,使任何有意發動戰爭者了解戰爭的代價過高,戰爭的結果得不償失,哲學家康德(I. Kant, 1724~1804)就持類似的看法。
  有鑒於戰爭所帶來的惡果,因此有些教育家想透過教育手段來消弭戰爭,因而致力於推動和平教育(Peace Education)。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戰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àn-tsi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敵我雙方用武器來決勝負的行為。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戰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戰爭 相關臺灣客語 相㓾
相似詞 兵戈、打仗、干戈、交戰 相反詞 和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