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杜威論人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an Nature (Dewey)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國二十世紀初,著名的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對於當代的教育思潮影響甚深,而教育活動與教育學說和人的關係又密不可分,所以要能真正了解杜威教育學說的精義,必須要先理解杜威對於人性的看法。
  大體上,杜威關於人性的理論可說是一種徹底的自然主義;他以為兒童的本性與任何其他有機體,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處,其主要的活動就是在適應環境而已。杜威此種對人性的看法,可說是受到了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與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等人生物學與演化理論的影響。杜威出生的一年,正是達爾文〔物種源始〕(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出版的年代;從此演化論大行其道,杜威受其影響是不足為怪的。雖然如此,杜威對於人性的看法仍與達爾文等人的「自然選擇說」(Natural Selectionism)有所不同,而有其獨到之處。
  杜威對於人性的看法,包括下列幾方面:(1)每個人都受限於本性與環境,但人的本性是在他所發展的習慣中顯現出來的;個人習慣的好壞,端視其智力對於情感的控制與指導而定。(2)人的主要活動是在適應環境,但這種「適應」並不是演化論者所講的狹義的「自然選擇」的被動適應,而是人運用智力的主動適應;人類具有反省思考的能力,可以根據自己事先的預設目標來安排。(3)人有無窮發展的潛力,當個人愈改進他的習慣時,就愈能增進社會與環境的發展。(4)基於前述觀點,杜威認為我們可以排拒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對立觀念,包括兒童與社會、興趣與學科、職業與文化、知識與行動等。杜威以為這些對立都不是真實的反映,而只是過去觀念的殘餘,是可以去除的。(5)兒童的本性沒有所謂好或不好的分別,因為如此會使兒童的發展成為朝向某些特定或終極目標的發展;這將使得教育的目的變成是教師的目的而非兒童自身的目的,兒童的學習也將完全依賴於教師所給予的指示。兒童所有的是無窮的潛力與可塑性。
  綜觀杜威對人性的看法,他雖然站在自然主義的觀點來論述,但他更強調人類特有的思考能力;他認為人類的活動仍有其主動面與社會面。杜威的論點彌補了過去教育學說中因人性看法相異所產生的種種對立,可說是介於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間的一種折衷學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杜威論人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