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ǐng jiè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警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ǐng jiè |
解釋:
1.告誡,以使人注意。《三國志.卷六五.吳書.王樓賀韋華傳.賀邵》:「是以古之人君,揖讓以進賢,虛己以求過,譬天位於乘奔,以虎尾為警戒。」 2.警備防守。《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往者南山盜賊阻山橫行,剽劫良民,殺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門至以警戒。」 3.為防止敵人間諜、觀測、滲透、破壞、騷擾、奇襲等威脅,提前預警與戰備,以確保部隊的安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警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Vigilance |
作者: | 王淑俐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警戒的意義從字面上看,即是加強注意,提高警覺。警戒是基於某種動機,而發生且持續觀察、調查、探測或發出信號的活動。人類的警戒狀態,包括生理及心理兩部分,在生理方面是一種快速且有特定目標的反應,通常脈搏跳動會減緩,但若預備採取行動時,脈搏會轉而加快。心理方面是一種為提升工作效率或達到某種目的,而特別注意及警醒的狀態。動物在個別覓食時,會對特定的食物特別注意,而忽略了其他,故而獸群在進食或睡眠時,會有若干擔任警戒工作,如有其他肉食動物出現,立刻發出警告信號,以使同夥安心進食或休息,或是及時逃生。 警戒概念運用於科學領域,始於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中運用偵測敵情的雷達、聲納;然後用於工業中的自動化工程;以至交通方面雷達測速、違規照相、航空的偵測等;醫學中且用於腦波的探測。這些偵測儀器能定時、定點且不休息的保持警戒狀態,可彌補人類難以持續時間過久的警戒狀態的弱點。 科學儀器的警戒狀態維持的強度、長度及頻率皆優於人類,其探測功能亦比人類準確而有效。不過在學習中如果從事警戒作用的練習,則有益於集中注意,而且可以把注意力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警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íng-kài
|
又音: | kìng-kà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警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