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宗教與科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ligion and Science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宗教與科學含著兩個單獨的名詞,將二詞聯結,重在二者間的關係,包括兩者的矛盾和相互的依持;並以基督教為例,因其主宰西方宗教與知識界幾近二千年,而近代科學也肇始於西方。
  宗教與科學的分歧始於近代科學研究與發現,和宗教教義相反,明顯的是伽利略(G. Galileo, 1564~1642)在物理方面的發現和對天文的觀察,與宗教傳統的觀念相反,而受到教會制裁;同時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對天體運行的發現,也駁斥了宗教向來的說法。然而開普勒乃是神職人員,以其任神職之便,而得有研究機會,其發現雖與宗教所說相反,其研究卻藉助於宗教,只是宗教所說的和發現不同,在實際上這一項科學發現,即與宗教有相當關係。
  科學觀念與宗教觀念明顯的矛盾,見於十九世紀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 Huxley, 1825~1895)的論文集(Huxley's Collected Essays)與宗教家的辯論。此後的科學家不再如是側重物質,神學家也漸趨開明,於是井斯(James H. Jeans, 1877~1946)反而用物理學的觀點支持宇宙中精神方面的觀點;神學家也不再強調經典故事如諾亞方舟、亞當夏娃等的傳述,遂消彌了一時的爭端。
  進入二十世紀後,宗教與科學成為相容而和諧的狀況,懷特(Andrew D. White, 1832~1918)在其所著〔基督國度中科學與神學戰爭史〕(A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中,認為宗教將澄清反科學的神學觀念,而且這種觀念將居於中流。而在此後天文與物理的發現,已知太陽系並非唯一的「宇宙」,太空科學發現如太陽系的星空無數,已不容置疑,神學家也不再堅持神創宇宙之說,因而神學與科學家毫無爭執。關鍵在於科學家並非為反對神學而研究,發現和神學根本並無牴觸。
  至於宗教神學所相信的永生和祈禱,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材料,而不必為科學家所反對。二十世紀後五十年代之「超心理學」(Metapsychology)正熱衷於研究「死後」問題,指向於靈魂的研究,雖然尚無定論,已經顯示由科學觀點的懷疑態度轉變成「可能」,見出科學與宗教有接近之處。至於祈禱及神職人員之神祕成分,從心理學觀點而言,至少可以產生穩定情緒,以至矯正心理問題的效果。心理學已經確定為一門科學,與物理或物質科學同為研究的領域,尤其心理醫療一科,與宗教不但不相矛盾,可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宗教與科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