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信仰導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ith Orientation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信仰導向係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郭爾保(Lawrence Köhlberg, 1927~1987)所提出的道德認知發展的第七階段。郭爾保於一九七四年四月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Cleveland, Ohio)美國全國天主教教育協會大會(National Catholic Edu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發表講演時,曾宣稱他正在探討建立道德認知發展的第七階段。郭爾保把第七階段敘述為「信仰導向」階段,這個階段涉及個人對生命的最高意義的決斷。這個階段統合先前的六個階段,並且提供一種生命最高意義的觀點。道德認知發展達到第七階段時,個人從一種基本的人類觀點,擢升到一種宇宙的觀點。道德認知發展到第六階段之後,個人感覺到失望,因為個人曾經發展出正義的原則,但是卻面對一個不義的世界,其道德哲學無法解決困境。
  道德認知發展到了第七階段,有一種修正的形式,對生命有一種較淵博的觀點,強調從個人到宇宙的改變。宇宙和無限代替自我,當作主要的核心,成為焦點所在,生命的意義就從這個觀點來探討。在第七階段發展出相信一種基本的存有(a fundamental being)、神(God)或獨立的實體(independent reality)。
  郭爾保推測,大多數道德認知發展能到達第七階段的人,他們常常是在二十歲以前,即已發展到第六階段。這種信仰導向時常在生命的後期才來臨,同時對於那些達到道德成規後期道德認知的人是重要的。由於這個階段的來臨,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道德的力量能夠根據正義的原則而行動。這就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一講〕開端所言:「大凡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了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當個人感覺到自我是無極整體的一部分時,就是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的領域,則個人就達到困境解決的安寧之境。第七階段引起與超乎自我的獨立實體相聯結;同時,產生一種決斷生命與死亡的最高問題的力量。這個階段就是一個真正匯集先前階段在一起的最高反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信仰導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