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六樂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liù yu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ù yuè
解釋:
黃帝以下六代的古樂。包括雲門(黃帝之樂)、咸池(堯樂)、大韶(舜樂)、大夏(禹樂)、大濩(湯樂)、大武(武王之樂)。《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後泛指音樂。南朝宋.鮑照〈數名〉詩:「六樂陳廣坐,組帳揚春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六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六樂是周代作為宗廟之樂的樂舞,即「六代之樂」的簡稱 ,亦稱 「六舞」。六樂分別是傳說為黃帝之樂的雲門大卷,帝堯之樂的咸池,帝舜之樂的韶箾,夏禹之樂的大夏,商湯之樂的大濩,周武之樂的大武。在周代,六者分別用以祀天神、祭地示、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享先祖。
  據〔周禮.春宮.大司樂〕云:「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可知表演樂舞的人是在「大司樂」門下受教育的貴族子弟。而文中的六舞又可分為文、武兩類,前四者因黃帝、堯、舜、禹等人是以文德服天下,所以是文舞,後二者係因商湯與武王是以武力取天下,所以是武舞。文舞時左手執籥,右手執翟,亦即舞者左右手分別拿著管樂器及錦雞尾羽製成的舞具。武舞時左手執干,右手執戚,亦即舞者左右手分別拿著盾和斧。文舞、武舞二者統稱為「干羽舞」。六舞是由周公旦在夏、商禮儀樂制的基礎上集大成,制禮作樂而訂定之,以後的歷代統治者奉此六舞為最高典範,尊稱它是「先王之樂」。又據〔周禮.地宮.大司徒〕云:「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放大樂作為古代雅樂的理想典範,具有鞏固宗法社會的政治目的;王室和貴族的子弟在學習音樂之後,可藉著音樂教化民眾,使得人民性情平和,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六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