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常識取向研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溫明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若「形上實在論」(metaphysical realism)為科學、哲學家與常識所共有,則此意味常識亦具有形上實在論特色。基本上形上實在論探討獨立於經驗或人所有的知識之外,也不隨時空而有所變遷的真知。就此而言,常識便也包括超越時空與經驗之外的成分。唯人類的常識除了屬於形上實在論外,亦存在形而下之個人經驗累積的部分。
  就教育研究而言,應涵蓋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理論部分屬形上實在論;實踐部分則屬經驗。常識性取向之教育研究即指將教育理論建立於實踐者之常識性理解上。舉例而言,新任教師「自認為」自己在教學方法上的經驗較不足,且其又想增進自己該方面的能力。此時該教師不去從事文獻資料之分析,以了解是否新任教師的教學方法或能力均較有經驗的教師來得差,也不去研究有效增進教學能力的方法,但是卻憑其自己的想法,認為經驗豐富的教師一定較有經驗,因此去詢問請益,或認為專家學者的說法是最正確,因而去閱讀專家學者的書籍或文章。若實際情況的結果足以滿足或吻合實踐者之需求與預期,實踐者更確立其常識性觀點;反之,實踐者的經驗將修正其先前常識。
  常識性取向研究的優點是以實際結果來測試與修正理論或觀念,非由理論來引導實際活動。易言之,常識取向的研究是實際活動決定理論之效度,非理論決定實踐的效度。故成功實踐者的原理原則便成為大家所共同認可的常識性理念。
  此種研究取向的限制,在於並非所有教育理論均可或只能透過經驗來建構,而且亦非每個人均可獲得成功實踐者之原理原則,同時,個人原持有之常識性觀點亦可能成為意識型態而阻礙我們有效的去解決實際問題。故雖然常識取向的研究最受專業教師與教育家之喜好,亦普遍存在,但使用此取向時自我反省是不可或缺者,若能輔以其他的研究取向或許更能有效解決教育問題,也更能掌握教育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常識取向研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