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康德學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ntianism
作者: 溫明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康德學派乃以康德學說為宗的哲學,其主要的論點源自康德。康德(Imm. Kant, 1724~1804)乃德國近代哲學家。其思想一則受理性主義的影響,再則受經驗主義的影響,於一七八一年提出〔純粹理性批判〕。該書表現康德對知識論之探討,批判與補充。康德認為知識之所以可能,乃人的感官對於時空先具有先天普遍的直觀,透過時空的先驗形式,人類的感官得以認識事物。其次,理性乃透過悟性對人類感官所統攝之實質,依照思想之「量」、「質」、「關係」與「狀態」的範疇綜合成「概念」。
  康德繼〔純粹理性批判〕之後,提出〔實踐理性批判〕。若以〔純粹理性批判〕所處理的是自然客體世界,〔實踐理性批判〕即探索以人為主體的道德世界。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設定自由意志、神與靈魂不朽之必然存在。除了自由意志對於「斷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之自由選擇遵從與否之判斷外,神與靈魂不朽均無法在實體經驗界獲得證明。然而神與靈魂不朽卻又涉及道德判斷之「良心」之內在性目的,或稱為行德動機,在道德哲學中未具真正實質性內容,只是形式性道德令式。就此而言,自由意志與神或靈魂不朽之區分,便凸顯理性與實踐間衝突或不一致之可能性。
  為解決理性與實踐間之內在衝突,康德提出〔判斷力批判〕。同時,康德以其所建構之四大範疇範限判斷力批判之本質。詳言之,美學中談美是不具任何特定目的的純觀賞;此觀賞之感受雖是主觀性的,但卻是具普遍性的;因此在關係上,美的判斷是一種無目的之目的;而美的狀態又必然地建立在共通性、共同感上。
  康德哲學統合了理性與經驗學派之論點,並開啟力行之實踐哲學,並為超驗理性設立形式判斷標準。其論點雖仍有缺失,但對其後德國之觀念論影響甚鉅。故舉凡採取康德之批判理性與方法,或具康德哲學理念之哲學,均稱號「康德學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康德學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