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外顯記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plicit memory
作者: 黃金蘭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理學對於記憶的分類方式繁多,外顯記憶一詞是相對於內隱記憶的一種記憶類別。相對於內隱記憶的無意識特性,外顯記憶是一種對於過去經驗或事實資訊的記憶,在主觀感受上是有意識覺察的(conscious awareness),通常是透過意圖式(intentional)的提取歷程所獲得。例如,我們在考試時努力回想記憶的分類架構有哪些、我們還記得小學的第一次遠足的種種經歷等,都屬於外顯記憶。日常生活中人們提到的記憶,回憶,回想,記得等等語詞,指的都是外顯記憶。   從記憶歷程的觀點來看,在訊息登錄階段如果能夠進行越深層、越精緻化的處理,外顯記憶效果就越好。在提取時若能提供具有語意關連性的相關線索要比只提供知覺性的線索來得更能提升回憶率。例如,學生在學習「鯨魚」的概念時,如果可以把它放在分類架構中,同時與「魚類」及「哺乳類」進行特性上的分析比較,將會比只單純背誦其定義要來得深刻,記憶也會較為牢固;在接受測驗時,可作為線索相關的語意訊息也較多,更容易提升其表現。   整體而言,外顯記憶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它讓我們可以在生命經驗中建立「自我」,它也讓我們能在經驗中學習新知。失憶症病人所喪失的就是這個外顯記憶的功能,使得有些失憶症患者忘記自己是誰、不認識身邊最親近的人,有些失憶症患者則完全無法建構新的記憶。   一些研究發現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受到不同的因素影響。外顯記憶受深層或精緻化處理的影響,內隱記憶反而比較對於知覺訊息較為敏感。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研究也發現兩類記憶在運作時會引發不同腦區的活動。不過,在記憶理論及研究中,卻看到研究者對外顯與內隱記憶的測量及所涉及的內在歷程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有些人主張這是兩種不同的記憶系統,從測量的方法上區分即可。例如利用回憶或再認測驗可以測得外顯記憶;使用造詞測驗或聯想測驗測得的則屬內隱記憶。有些研究者則認為不論哪類的測驗都可能有不同的意識層次介入,所以應該從歷程上將它們分離出來。如何清楚的測量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至今仍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外顯記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