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淹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ㄟˋㄕㄨㄟˇㄈㄨˋㄇㄛˋㄖㄨˊ:「ㄧㄢㄇㄛˋ」、「ㄕㄨㄟˇㄧㄢㄐㄧㄣㄕㄢㄙˋ」、「ㄧˊㄧㄝˋㄉㄚˋㄩˇㄒㄩˇㄉㄨㄛㄉㄧˋㄈㄤㄉㄡㄧㄢㄕㄨㄟˇ˙ㄌㄜ。」
  2. ㄐㄧㄡˇㄌㄧㄡˊㄖㄨˊ:「ㄧㄢㄌㄧㄡˊ」、「ㄧㄢㄔ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n
解釋:
  1. 浸漬。
    【例】淹沒、淹水
  2. 久停、滯留。
    【例】淹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n
解釋:
[動]
1.浸漬。《玉篇.水部》:「淹,漬也。」《楚辭.劉向.九歎.怨思》:「淹芳芷於腐井兮,棄雞駭於筐簏。」唐.韓偓〈春盡日〉詩:「柳腰入戶風斜倚,榆莢堆牆水半淹。」
2.滯留、停留。《楚辭.屈原.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唐.孟浩然〈贈王九〉詩:「日暮田家遠,山中勿久淹。」
3.水分長時間附著在皮膚上,而令人感覺不舒服。如:「胳肢窩被汗淹得難受。」
[副]
深入、精通。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新唐書.卷一一二.王義方傳》:「淹究經術,性謇特,高自標樹。」
注音:
漢語拼音: yàn
解釋:
[動]
浸沒。如:「醃菜時要讓水淹過菜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水漫延並掩蓋過物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ㄢ

1. 古代河川名。在今中國大陸四川省。《說文解字.水部》:「淹,水。出越巂徼外,東入若水。」

2. 浸漬。《玉篇.水部》:「淹,漬也。」《楚辭.劉向.九歎.離世》:「淹芳芷於腐井兮,棄雞駭於筐簏。」唐.韓偓〈春盡日〉詩:「柳腰入戶風斜倚,榆莢堆牆水半淹。」

3. 醃漬。《資治通鑑.卷一七九.隋紀三.高祖文皇帝開皇二十年》:「賜汝以我舊所带刀一枚,并葅酱一合。」元.胡三省.注:「淹菜為葅。」

4. 滯留、停留。《楚辭.屈原.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唐.孟浩然〈贈王九〉詩:「日暮田家遠,山中勿久淹。」

5. 深入、精通。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新唐書.卷一一二.列傳.王義方》:「淹究經術,性謇特,高自標樹。」

6. 滿、至。《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列傳上.高祖太穆皇后竇氏》:「諸姒以太后性嚴懼譴,皆稱疾而退,惟后晝夜扶侍,不脫衣履者動淹旬月焉。」宋.蘇舜欽〈漣水軍新牐記〉:「至者必淹旬曠月,不得遽去。」

7. 長久。《新唐書.卷一二四.列傳.姚崇》:「崇尤長吏道,處決無淹思。」《紅樓夢》第五三回:「或有疾病淹纏,欲來竟不能來的。」

㈡ㄧㄢˋ

浸沒。如:「醃菜時要讓水淹過菜。」

注音: ㈠ㄧㄢ ㈡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淹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