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托爾斯泰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tuō ěr sī tà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uō ěr sī tài
解釋:
人名。(西元1828~1910)俄國小說家。出身貴族,曾就讀喀山大學,參加克里米亞戰爭,戰後漫遊歐洲。著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小說,《人生論》、《藝術論》等論著,作品富於宗教精神及人道主義思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lstoy, Leo Nikolayevich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托爾斯泰(1828~1910)為俄國文學家及教育思想家。出身於貴族家庭,青年時期曾就讀可贊(Kazan)大學,但卻不滿當時大學的教育。一八五二年,托爾斯泰加入軍隊;一八五七年,曾訪問法國、瑞士、德國;返回俄國後,曾為農民子弟設立學校。一八九七年,托爾斯泰著有〔何謂藝術?〕(What is Art?),主張藝術有宗教及道德的作用。托爾斯泰的教育思想,在呈現方式上採取了非系統、非理論的方式,因為他覺得教育是一種實踐的事業。托爾斯泰不認為教育具有終極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應該產生於教育歷程的本身。托氏心目中的教育,是經由教育的協助,使個人有理解(understanding)能力,從而促進個人的創造能力。他重視的是教育將有助於個人具備創造新生活的能力;或者經由教育使個人有能力重塑社會,以迎合新的生活需求及新的生活挑戰。
  托爾斯泰對於當時流於形式化的教育非常不滿,他期望教師能夠利用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教材的意義,激發學生從學習當中領受到滿足,讓學校的各項活動真正地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內在喜樂。托爾斯泰反對強迫、權威及外在的管教方式;他反對以懼怕、處罰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教師不能僅是一位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已,教師應該是一位獨立而有創造能力的藝術家,激勵學生了解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在托爾斯泰的教育用語裡,他將教育和文化不時地交互使用著,不過他對教育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也會提到。他認為教育具有強制的意義;教育是目的性的活動;教育是將一個人的行動,加諸在另一個人或一些人身上的目的性活動。教育可以說是限制下的文化活動,而文化則是自由式的教育活動。在文化活動中,個人樂意學習,但不會受到強迫,不會受到限制;公開的演講,博物館的展覽等,都可以說是在沒有干涉的情況下獲得了知識。所以,文化是一種自由的教育。
  一八六○年代,托爾斯泰曾經設立農家子弟學校,其所教授的課程為:分級的閱讀、寫作、書法、文法、聖史、俄國史、繪畫、機械繪圖、唱歌、數學、自然科學及宗教。托爾斯泰的學校採用較為自由的管教方式;教師視學生的意願而實施教學,不以講的多為滿足,並常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為念。要之,托爾斯泰的教育思想所強調的是開發學生的自由精神及創造能力,整個教育的歷程就是協助學生了解文化的各個層面,進而協助他達到自我實現的教育目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托爾斯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