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普藝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ǔ pǔ yì shù |
解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於歐美的一種繪畫運動,畫家將通俗或流行之海報、畫報、招牌等大眾傳播的圖像,大膽的採用於繪畫表現上,並且認為這些就是代表現今文明的特徵與精神。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普普藝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op Art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普普藝術是指一九五○年代末至一九七○年代中葉,在英國和美國出現的一種文化潮流。「普普藝術」一名的由來,乃是藝評家阿洛韋(Lawrence Allowey)稱這些平庸的圖像和雕刻為「悅眾藝術」(Popular Art)因而得名。普普藝術在英國萌芽,卻在美國得到全面性的發展。它的作品大都取材自大眾生活文化中常見的實物或影像,如:滑稽畫報、電影雜誌或五花八門的廣告,然後再以拼貼、實物翻製的手法,反映大眾文化的內涵,以表達對現代文化肯定的態度;其通俗易懂的形像,經大眾媒體傳播,廣為大眾接受,因而形成一股文化潮流。 普普藝術追求都市文明的通俗化、大眾化、商業化和消費化的現象,乃是因為他們抵制曲高和寡的「精緻藝術」,反對偶像崇拜,同時,對自命不凡的前衛派藝術,也抱持否定的態度,尤其抵制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藝術理念:認為藝術是菁英文化,而精神上的純粹,乃是高度文化品質的專利。普普藝術認為,藝術是一種直接反映生活的藝術,一種民主、客觀和中立的藝術,因此他們極力將藝術擴展到商業領域中,並將他們所見、所知的生活環境,以大家所熟悉的形象表現出來,因而吸引了毫無藝術修養的廣大民眾的青睞,所以普普藝術可說是達達派的後裔。 普普派的代表人物有:漢彌頓(Richard Hamilton)、瓊斯(Jasper Johns)、勞紳遜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沃霍(Andy Warhol)。漢彌頓首創普普的第一件作品,其作品特色,乃是全面反映悅眾文化的一切領域,對當代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瓊斯和勞紳遜柏格則在一九五○年代末期,以日常生活的實物和影像,大膽的開啟了普普藝術之門;沃霍則是以不帶個人感情,機械式的呈現主題內容,尤其擅於利用電視新聞的影像,作重新排列組合,以產生視覺上的諷刺現象,被視為現代歷史畫家。 普普藝術所表現的悅眾文化,是想結合流行、民主和機器大量生產的科技產物鎔為一爐的一種文化。儘管有人指責其為粗鄙的嘩眾取寵,和反審美的鬧劇,然而在戰後,現代藝術一味地逃避都市文明的壓力,以及一片反機械化、非人性的消費文化的撻伐聲中,普普藝術敢於面對當代的生活和悅眾文化,甚至表達對現代文化的思考,創造大眾所熟悉、可了解的具象藝術,說明了它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的原因;尤其到了一九六○年代以後,社會在一片媒體取向,以及充滿逸樂的年輕思潮建立後,普普藝術更成為悅眾文化的代表,且其表現的藝術形式,也為社會所接納,而為現代藝術豎立起另一標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普普藝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