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模擬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Simulation Model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模擬模式」係指教師或訓練者為使學習者學到某些概念,社會技巧、判斷能力或操作機械之技巧,設計真實情境的模擬或購置模擬器,讓學習者藉由模擬情境的經驗或實際之操控來一步步地學習,最後再透過討論,讓學習者對整個情境有更深入的領悟與學習。
  模擬模式源自於控制心理學(cybernetic psychology),其將人比喻為機器,將學習者視為自我規範的回饋系統。所有的人類行為包含了對於動作的知覺型態,個人依據他們從環境得來的回饋來修正其行為,他們依據回饋來組織行動及反應型態,因此個人本身的感覺動作能力形成了回饋系統的基礎。從控制學的觀點來看,學習是個人在環境中行為的經驗,並從事自我校正;教學設計是為學習者製造一個環境,在這環境中學習者可得到完全的回饋。
  將控制原則應用在教育上,就產生了模擬器或模擬情境,這些工具與情境非常接近真實,但其複雜程度可以由人來控制,因此學習者可以分階段來學習,且可從自我產生的回饋中學習。模擬器就例如訓練飛行員的飛行模擬器,模擬情境的遊戲有許多種類,例如諮商者經常用的生涯遊戲(life career game)。這個遊戲是要幫助學生規劃未來,而在過程中,諮商人員試著幫助學生了解影響未來工作的許多因素,例如工作機會,勞力市場的需求,社會趨勢及教育的條件,在了解這些因素之後學習評估其重要性,並作不同的決定。其他參與者分別扮演雇主,大學入學審查委員等的角色,這些人員對學生不同的決定分別作出不同的反應,經由此過程,學生學習到作決定,及對未來作適當規劃的能力。
  在模擬遊戲中,教師主要發揮三種功能:第一,解釋:參與者須充分了解遊戲規則,以帶動活動,所以教師在遊戲開始前須作解釋。第二,仲裁:教師須控制學生的參與,以使遊戲發揮功能,因此須為不同能力的學生安排不同的角色,這項能力不只是學業方面的能力而已。第三,教練:教師須像教練,給參與者建議以使他們演得更好。教師須是一個支持的指導者。
  社會模擬模式的進行主要分成四個階段:第一是簡介,教師提出要探討的主題,概述整個遊戲的過程;第二是參與者的訓練,教師介紹規則、角色、評分標準及遊戲的目標,指定角色並作簡短的練習;第三是進行模擬,學生參與遊戲,教師則扮演仲裁及教練的角色;第四是參與者綜合報告並對整個遊戲進行評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模擬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