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構圖 - 教育百科
攝 | |
影 | |
構 | |
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mposition |
作者: | 田耐青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攝影構圖就是安排被攝體在相片裡的呈現方式,使相片不但能夠傳遞所欲表達的訊息,也能夠得到觀賞者的肯定。以下就構圖的幾點基本原則加以說明: 1.三分定律 沒有經驗的攝影師在拍照時,常傾向於將被攝主體置於相片的正中央,並在主體的上下左右留下同樣大小的空間,以彰顯被攝主體。這樣的構圖常被認為呆板,缺乏張力與動感。其實如果懂得如何應用三分定律的觀念,來安置被攝體在相片中所在的位置,那麼只需稍稍移動相機,重新構圖,就可拍出一張生動活潑的相片。 所謂三分定律,就是當攝影師由觀景窗望出去時,假想有兩條直線將畫面垂直畫分成三區,又有兩條橫線將畫面水平畫分成三區,而這四條假想線所構成的任何一個交接點(共有四個交接點),都是安置被攝主體的理想位置。另外,水平畫分的兩條假想橫線常用來協助安排地平線在畫面的位置。如果要表現場景的空曠,則地平線可放在下面一條橫線的位置,或更下方一些,使畫面猶如被地平線切割為二比一;相反的,如果要表示與場景的接近,則地平線可放在上面一條橫線的位置,或更上面一些,使畫面猶如被地平線切割為一比二。總之,避免將地平線放在畫面的正中央,也忌諱地平線歪斜。 2.攝影角度 照相時,除了與視線水平的攝影角度外,也可以嘗試仰視或俯視角度。仰視的攝影角度,使被攝主體顯得高大、權威,而觀賞者易生卑微、敬畏之心。俯視的攝影角度則使被攝主體顯得矮小、卑微,而觀賞者易生高高在上的心態。除了這種心態的引領外,如果攝影時有美麗的藍天或如茵的綠地,也可善用仰視或俯視角度拍攝,以之為背景,增加畫面的美感。 3.主體與背景 拍攝每一張相片之前,攝影師應先自問這張相片的主體是誰,或是什麼,一張相片應該只有一個主體。主體應該在整個畫面上占相當的大小比例,而且必須能夠凸顯於背景之上。主體與背景的關係猶如紅花與綠葉,綠葉是用來襯托紅花的,所以選擇背景時要注意,不可讓背景在色澤上或強度上搶了被攝主體的風采。背景應盡量單純,必要時,可以用淺景深使背景朦朧,以凸顯主體。另外,拍攝的主體如是人物,則應避免頭部正後方冒出一棵樹或一個柱子等類似的笑話;取景時,也要避免在關節處(如腳踝、手肘等處)分割。 4.相框效果 構圖所講的相框並非指禮品店裡所賣的相框,而是在拍攝時,就利用拍攝現場的現成事物,造成線條、幾何圖形、前景等增加美感或趣味,謂之相框效果。如拍攝主體為一頭小牛,則可安排一頭母牛的肚腹、乳房部分為前景拍攝小牛,將遠比拍攝單獨一隻小牛來得有趣味。或是拍攝海灘度假照時,以棕櫚樹的大葉子為相框,更可顯出熱帶小島的情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攝影構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