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米蘭敕令〕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der of Milan]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米蘭敕令〕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280~337)於西元三一三年所下的一道重要命令;在此敕令中,君士坦丁突然廢止前幾任皇帝所頒布的政策,並下令停止迫害基督徒,且賦予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徒一樣的公民權利(Civil Right)。君士坦丁本人後來亦在臨終前皈依基督教。
  〔米蘭敕令〕對於當時羅馬帝國及後世的學術文化活動,影響甚為深遠。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迪奧克里先(Diocletian, 284~305)皇帝時,由於法律與社會秩序的回復,羅馬的學校教育進入其最後一個繁盛期,有關文學及修辭、辯論的研究日益昌盛。但當君士坦丁宣布了〔米蘭敕令〕後,這些情形發生了微妙的轉變;透過君士坦丁將基督教地位的合法化,一方面原先受到迫害的基督教活動愈見興盛,為日後基督教成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奠定了基礎,另方面卻也使得當時的異教學術文化活動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君士坦丁本人對於推展文教工作不遺餘力,他除了積極提供學校各種利益外,他也獎勵學者來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其所創設的新首都中講學,並公開賦予他們在文法、修辭、哲學及法律等教學方面的自由,使得君士坦丁堡在學術地位上逐漸超越了雅典(Athens)及亞歷山卓(Alexandria)等名城。此外,他也恢復了教師的薪津及種種豁免權,禁止他人傷害或控告教師,後來甚至連教師的妻子和家人也都享有相同的權利。君士坦丁曾明白宣稱,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要使教師能更加順利地將博雅學科(liberal studies)教給許多人。不過由於君士坦丁本人對於基督教的接受及帝國對於基督教的容忍,使得希臘及亞歷山卓等地的高等學習教師(higher teachers),特別是修辭學教師,深感這是對於博雅學科及異教文化(paganculture)的一次重大打擊,他們相信,這同時也顯示了帝國內新事物秩序的來臨,對於希臘化主義(Hellenism)有著致命的影響。
  異教教師的此種擔憂,到後來有部分成為現實;三二五年時,君士坦丁進一步下令基督教成為國教,不過基督教與異教間的衝突並不明顯。後來「叛教者」朱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2~363)皇帝在三六一年即帝位後,對於作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有所反動,決心重建異教學術;朱利安在三六二年的敕令中,明定禁止基督徒在學校中任教修辭學、文法與哲學,他為了拒斥基督徒所享特權而推行的種種文教措施,後來卻加速了基督教與異教學術文化間的相互傾軋。在朱利安之後,一些身為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如狄奧多西(Theodosius, 375~395),也採取類似的措施來抵制異教學術,甚至頒令禁止非基督教之信仰。自此之後,基督教遂成為西方的主要宗教,西方教育也呈現基督教教育一枝獨秀的局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米蘭敕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