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論;教育學;教學論 - 教育百科
教 | |
育 | |
論 | |
; | |
教 | |
育 | |
學 | |
; | |
教 | |
學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edagogy |
作者: | 王俊斌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就教育發展而言,像是Ernst Christian Trapp(1745-1818)在1780年所發表的《教育學探究》(Versuch einer Pädagogik)一書中的觀點已經十分接近當代經驗-分析導向的教育實驗研究。另外,在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 於1806年創立的《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之中,他除了主張以倫理學來決定教育的目的之外,他更希望藉由心理學觀點來發展教育方法,最後達成將《普通教育學》建立為一門教育科學(Erziehungwissenschaft)的理想。顯而易見,Trapp與Herbart所使用的書目皆為「Pädagogik」(即英文 「pedagogy」)。不過,就德文的意涵而言, 「Erziehungwissenschaft」一詞意即「教育科學」,意即教育必須以經驗科學的角度,一方面建立其系統性的教育知識,另外一方面也企圖以此取代原先較具哲學性或者實踐性的「Pädagogik」一詞。因此,不論是以「教育論」或「教育學」來翻譯 「pedagogy」,由於 「pedagogy」不但與「教育科學」有別,它反倒更具有較強烈的教育實踐性質。因此,有學者就主張不應將之譯為「教育學」,因為樣的譯法的知識體系基礎建構意味太強。故而主張譯為「教育論」(或「教學論」)。特別像是「critical pedagogy」一詞,到底該譯為「批判教育學」或者是「批判教學論」?教育學者對此有所爭論,原先多譯為「批判教育學」,然而這樣的譯法顯然混淆了 「Erziehungwissenschaft」與「Pädagogik」兩者差異的問題。同時,像是巴西成人教育學者Paulo Freire 在《被壓迫者的教育》(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一書中所談的內容,其重點大概是成人識字教育計畫,以及著名的溝通對話教學等,這些議題大都圍繞著他的教育實踐觀及具體的教學方法。據此觀之,他談的顯然是 「pedagogy」而非「Erziehungwissenschaft」。然而,若又將之譯為「教學論」,這也非真正妥適,因為譯成「教學論」,又會有將之窄化為單純的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問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