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驗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ㄘㄜˋㄕˋㄖㄨˊ:「ㄘㄜˋㄧㄢˋ」、「ㄕˋㄧㄢˋ」、「ㄎㄠˇㄧㄢˋ」。
  2. ㄐㄧㄢˇㄔㄚˊㄖㄨˊ:「ㄐㄧㄢˇㄧㄢˋ」、「ㄔㄚˊㄧㄢˋ」、「ㄧㄢˋㄒㄧㄝˇ」。
  3. ㄐㄧㄥㄘㄜˋㄕˋㄦˊㄧㄡˇㄒㄧㄠˋㄍㄨㄛˇ˙ㄉㄜㄖㄨˊ:「ㄌㄧㄥˊㄧㄢˋ」、「ㄧㄥˋㄧㄢˋ」。
  4. ㄔㄤˊㄕˋㄦˊㄧㄡˇㄒㄧㄣㄉㄜˊㄖㄨˊ:「ㄐㄧㄥ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àn
解釋:
  1. 證明、證據。
    【例】驗證
  2. 功效。
    【例】效驗、靈驗、應驗
  3. 察看、檢查。
    【例】驗血、驗屍
  4. 考查、審核。
    【例】測驗、考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àn
解釋:
[名]
1.憑證、證據。《韓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2.預期的效果,或與預言相合的事實。如:「效驗」。《淮南子.主術》:「驗在近而求之遠,故弗得也。」《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
3.病徵。《列子.湯問》:「二人曰:『願先聞其驗。』」
[動]
1.察看、檢查。如:「驗血」、「驗屍」。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2.審核、證實。《呂氏春秋.審分覽.知度》:「有職者,安其職不聽其議;無職者,責其實以驗其辭。」
3.結果與所預言相合。如:「應驗」、「屢試屢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giā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察看、檢測。
  2. [[動] ] 符合、結果與預言相合。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馬名。《說文解字.馬部》:「驗,馬名。」

2. 憑證、證據。《韓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漢.王充《論衡.佚文》:「望豐屋知名家,睹喬木知舊都。鴻文在國,聖世之驗也。」

3. 審核、證實。《呂氏春秋.審分覽.知度》:「有職者,安其職不聽其議;無職者,責其實以驗其辭。」《梁書.卷四一.列傳.劉孺》:「此亦威鳳一羽,足以驗其五德。」

4. 預期之功效。如:「效驗」。《淮南子.主術》:「驗在近而求之遠,故弗得也。」晉.王羲之〈雜帖五〉:「鷹嘴爪炙入麝香,煎酥酒一盞服之,治痔瘻,有驗。」

5. 與預言相合。如:「應驗」、「屢試屢驗」。《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

6. 病徵、徵候。《列子.湯問》:「二人曰:『願先聞其驗。』」《漢書.卷七七.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劉輔》:「臣聞天之所與,必先賜以符瑞;天之所違,必先降以災變,此神明之徵應,自然之占驗也。」

7. 察看、檢查。如:「驗血」、「驗屍」。《新唐書.卷二○九.酷吏列傳.郭弘霸》:「大夫魏元忠病,僚屬省候,弘霸獨後入,憂見顏間,請視便液,即染指嘗,驗疾輕重。」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注音: 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驗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