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機互動 - 教育百科
人 | |
機 | |
互 | |
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uman-Machine Interactive |
作者: | 莊道明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機互動是以科學的方法研究人與工作及環境的關係,進而改善工作環境與設備,並創造一個適合人類使用的工具與工作場所,以提高人類工作效能的一門學問。因此,又稱之為人體工學(Ergonomics),人為因素學(Human Factors),人為因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或人體工程(Human Engineering)等。人機互動的研究早在西元1857年由波蘭科學家賈斯特爾斯玻斯基(W. Jastrzebowski)所提出。直到西元1949年由英國的墨瑞爾(K.F.H. Murrell)將代表「工作」意思的希臘字字根""Ergon"",與表示「法律規則」的""Nomos""結合成英文單字Ergonomics。然而在美國則以人為因素學(Human Factors)較通行。如今這兩個字已可互通使用。 人體工學在過去40年間受到極大的注意,主要原因乃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新產生的技術缺乏人為因素工程的設計,造成效率低落。於是在二次大戰之後,當工業技術正急速進步之時,尤其是在航空交通控制與國家防禦系統設計的問題,而刺激人機互動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伴隨著電腦的產生,及對各個行業的影響與日俱增,使得人機互動的研究漸由工業研究,逐步運用到電腦科技的領域中。現今人機互動研究的領域主要含蓋以下幾個主題: (一)人類認知的研究:探究人類認知的心理,包括人類資訊處理的過程,人類視力的知覺力,對電腦螢幕顯示的互動關係,各種輸入的感應能力(如聽覺、觸覺等)及如何處理這些資訊與對認知的影響等。 (二)人體因素(Physcial Factors):對人體各部分的測量與研究。屬於人類學的一部分。主要針對人體的外觀形狀、重量、強度及其他身體特徵的度量。此外,也包括工作站的研究設計等。 (三)互動設備的研究:包括電腦輸入鍵盤的設計,觸感式設備(Touch-Sensitive Devices)及點控式(Pointing Devices)如光筆、滑鼠等電腦輸入設備的使用與研究等。 (四)互動技術(Interaction Techniques)的研究:包括對指令語言(Command Language)的研究,選項式(Menu Selection)畫面的研究,圖像式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的互動研究,及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的研究等。經由實際研究的成果顯示,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設備工具比使用傳統的設備工具方便,並可提升10%的生產力。根據美國政府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在最佳設計過的終端機工作人員,比在最差終端機的工作人員,高出25%的工作效率。由此可知,人機互動的研究不但有助於改善人類工作的環境,且更可提高工作的生產力。這也是人體工學日益受到重視的主要因素。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機互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