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術(武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o-Shu, Wu-Shu
作者: 藍孝勤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術」一詞是由「中國武術」簡稱而來。歷代對中國武術各有不同稱法,春秋戰國時代稱技擊,漢代稱武藝,明清稱技藝,民初稱武術或國技。民國十七年,由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提出申請,確定了「國術」一詞。
  國術是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的主流,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用以鍛練身體與自衛的一項體育活動。國術結合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和思想,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優良之文化遺產。在原始社會裡,先民為了維生與自衛,藉由徒手或武器與野獸甚至同類相互搏鬥,這便是國術的起源。隨後,先民汲取了防衛、搏鬥的特長,以及自然界的現象、動物走獸的意象等,經過長時間經驗、智慧的累積與融合,創造了包羅萬象的各類拳術,也發展衍生成不同的流派,如螳螂拳、彈腿、洪拳、鶴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內容十分豐富。
  國術於技術層面上包括拳術與器械(刀、槍、劍、棍等),其本質是以技擊為主,以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為基本素材,運動形態則概分為基本功法、套路(套子)與對抗三種。套路運動是依據攻防原則,將各個著勢按一定順序編排成一套完整的組合,以供演練;對抗性運動則是二人按一定規則,運用各種技擊方法進行直接的身體對抗。目前國內的國術比賽項目,區分為拳術、器械、擂臺、推手等項目,前二項為套路形態,後二項為對抗形態。國際比賽方面,於一九九○年北平亞運始將武術(大陸地區稱國術為武術)列入正式競賽項目,其後,一九九三年上海東亞運、一九九四年廣島亞運,均列有武術競賽項目。競賽方式均為套路形態,競賽內容包括長拳、短兵(刀、劍任選一項)及長兵(棍、槍任選一項)、南拳及太極拳等三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術(武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