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歷史意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歷史意識指的是把現在生活中的現象與過去的某些現象連接在一起的心智狀態,不同於史家們的史觀,因史觀是史學家們有系統地選擇及了解史事的工具。簡單來說,歷史意識是將社會現象中的一切行為及現象都由時間的面向去考量。比如某一項教育系統的產生,由其現存的狀態而對其由原本不存在到現今運作的狀態作考量;或者對某個事物作簡單的回憶。這種將時間向度放入對事物本身探討的心理狀態,即稱為歷史意識。
  由於將過去與現在事物關連的方式不同,因而也產生出不同形式的歷史意識。胡昌智在﹝歷史知識與歷史變遷﹞一書中引用研究史學及史學理論的當代德國史家余琛(Jörn Rüsen)的觀點,將歷史意識區分為傳統式(traditional)、例證式(exemplary)、演化式(genetic)、以及批判式(critical)等四類。
  1. 傳統式的歷史意識:視時間為人類生活原始狀態的不斷延續。在此原始狀態下,後人不斷模仿前人的行為,時間在這些前後行為組成的脈絡中顯示。這類時間觀或即現在與過去的連接方式表現在對所謂「祖傳祕方」的看法上。祕方為過去的某個祖先所創,並且世代相傳至今。或者女子結婚後冠上夫姓,但未去掉原姓的作為,若就其出於不忘源頭的觀點而言,即是這類歷史意識的表現。
  2. 例證式的歷史意識:視時間由圍繞在一定行為規則的、周而復始重複出現的許多行為所組成。亦即現在的行為與某些特定的行為規則關聯起來,同時將這些規則視為可超過時空限制的。譬如司馬光的歷史工作即是這類典型。他依據心中所界定的某些為君為臣的規則,認為天下政治之道不外君臣都依這些規則行為。他藉著敘述、褒貶史事提出這些標準。所以,凡是以鑑戒或榜樣為出發點所說的故事,或所喊的口號,均屬於此類。
  3. 演化式的歷史意識:認為時間是由各個改變「現狀」的行為所組成。亦即時間是由許多改變的行為所組成的脈絡。在此所指的改變,指的是新行為或狀態中含有舊狀態的痕跡,且後者是前者產生的限制及條件。譬如常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或「其來有自」等均是,而持這類歷史意識者常會探討現狀的淵源及歷史的動向,尤其在面對過去與現在具有互動關聯性的關係時,會相信過去的事件而為現今改變的狀況提供圓滿的說明。
  4. 批判式的歷史意識:認為時間表現在舊事物、舊行為與革命性的新行為所組成的關係上。但實際上這類觀點很難說其具有延續的時間觀,因為新舊事物間的關聯性是斷裂的。或者也可以說,其時間的特性一方面表現在新舊交替上,另一方面卻又是忽然中斷與突然開始的。譬如吾人常說的「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即是這類觀點的表現。上述四類的歷史意識,顯現人存在的延續性,且不論其具有的時間觀為何,均應當對「過去」與「現在」作整體性的考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歷史意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