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不良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íng yǎng bù liáng |
解釋:
營養素的供給不適於身體的需要,或忽略了某些營養素而造成身心不適的狀況。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營養不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alnutrition |
作者: | 劉貴雲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任何種類的營養失調皆稱為營養不良;營養不良依原因、類型、營養素、結果等有許多分類的方式。 以原因來看,營養不良有原發性的(起因於外的)及續發性的(內因性的)區別。原發性的營養不良是由於營養素的異常;續發性的營養不良許多則是疾病,如酚酮尿症、發燒、受傷等,使得營養素的利用受到干擾而產生的。由類型的區分,常見的有營養素或熱量攝取過多及缺乏二種情形,亦即稱為營養過多和營養不足。當一個人長期熱量攝取不足,可能呈現營養不足的症狀,肌肉組織流失,身體逐漸變瘦,且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而如果是維生素A、維生素C缺乏,則分別可能有夜盲症、牙齦出血的症狀。反之,若熱量攝取過多;則個體變胖,且易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維生素或礦物質攝取過量亦會有中毒或副作用,如連續幾個月每天攝取超過50000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簡稱IU)的維生素A,則情緒容易激動,有皮膚炎、毛髮脫落、肝腫大等中毒現象;鐵攝取過量,則易沈積在組織中,影響肝機能。 營養過多或不足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可有輕度、中度及重度的程度之分,或是結構障礙、功能變化、生化障礙及生命枯竭的漸進過程。在影響程度上,初期如果補救得宜,是可復原的;反之,隨著時間的延續沒有及時加以控制,則會造成無法復原的結果。以動物為對象的一連串實驗,證實營養不良會導致生長遲緩,特別是生長遲緩發生在出生前或出生兩歲之內的腦部發育最速時期,將會對腦細胞造成持續性的傷害,導致腦部功能永久不正常及心智發展的障礙。 導致營養不良的因素相當複雜,是超越醫學的一個問題,它是經濟的、人口學的、文化的和生態學的過程中之功能不良。分析目前世界上導致營養不良的重要因素,可歸納為三大類,亦即食物生產(勞力因素、農業因素)、食物分布(經濟因素、人口學因素、文化因素、醫療和營養服務)和食物利用(生理學的差異、活動程度、感染和寄生蟲)。在食物生產和分布二大類下的六小項因素會導致個人飲食消費量降低或未平衡,而此一結果與食物利用有關的三小類因素會進一步影響到個體的代謝能力。當某一特殊營養素或一般熱量缺乏或不平衡時,即可造成營養不良。一旦有了營養不良,其生產力降低導致貧窮和食物的可利用性減少;相同地,如營養不足會減少對感染的抵抗力,而使得營養不良更形惡化。因此欲解決營養不良的問題,應以原因的關係分析做一整體性的考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營養不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