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伯特,法蘭茲 - 教育百科
舒 | |
伯 | |
特 | |
, | |
法 | |
蘭 | |
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chubert, Franz (1797-1828)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奧國作曲家,生於維也納,卒於維也納。自幼隨父親及長兄學習鋼琴,小提琴,後又隨霍爾策(M. Holzer)學習。十一歲得獎學金進入康維特(Konvikt)教會皇家聖歌隊訓練學校,後因變聲而離開聖歌隊,再接受教員訓練,並在他父親任職之學校當小學教員。其作曲是自學而成,除音樂外,他還喜好文學,尤其是對歌德、穆勒和海涅的詩,特別有研究。1816年他辭去教員之職,專心於作曲。雖然他只活到三十一歲,但他寫作了無數的曲子,其中包括六百多首藝術歌曲,9首交響樂、16首奏鳴曲及15首弦樂四重奏等。他的音樂風格文學性非常濃厚,常用音樂來表現詩的意境,利用密集流暢的轉調技巧和大小調對比來表達詩人之情緒起伏,同時加入寫意式的鋼琴伴奏,來襯托及暗示心情的表現及情節背景。由於他的文學性風格及突出的歌曲表現力,使後世稱他為藝術歌曲之王,同時他也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曲家。與舞蹈有關的作品:《魔王》(Erikonig, 1815)、編舞摩里斯(M. Morris, 1992)。《流浪者》(The Wanderer, 1816)、編舞巴蘭欽(G. Balanchine, 1933)、阿胥頓(Ashton, 1941),林克(S. Linke, 1976)。《搖籃曲》(Wiegenlied, 1816)、編舞摩里斯(1982)。《奉獻經:慰藉雷珍娜》(Salve Regina Offertorium, 1819)、編舞摩里斯(1819)。《第15號鋼琴幻想曲》(Fantasy for Piano op.15, 1822)、編舞巴蘭欽(1933)。《第七號交響曲》(Seventh Symphony C Major, 1828)、編舞鄧肯(I. Duncan, 1819)。《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Symphony No.8 in E Minor 'Unfinish', 1822)、編舞貝嘉(1954)、狄克(P. Van Dijk, 1972)。《F大調管樂八重奏》(Octetin F Major, 1824)、編舞都鐸(A. Tudor, 1960)。《第6號C大調交響曲》(Symphony No.6 C Major, 1825-1828)、編舞馬辛(L. Massine, 1941)。弦樂四重奏 ──《死神與少女》(String Quartet in D Minor Der Tod und das Madchen, 1826)、編舞史姆恩(M. Smuin, 1968)、德.米勒(A. De Mille, 1978)、蒙塔容(Montagnon, 1978)、李克(1976)。《冬之旅》(Winterreise, 1827)、編舞尤力克(Ulrich, 1980),《小夜曲》(Straidchen, 1827)、編舞桂宜契力士(Guizerix)、摩里斯(1992)。《第一號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Klaviertrio No.1 B Major, 1825)、編舞曼恩(Manen, 1978)。《巖石山的牧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 1828)、編舞摩里斯(1986)。《降C大調弦樂四重奏》(Streich Quintect Cb Major, 1828)、編舞奴麥爾(J. Neumier, 1977)。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舒伯特,法蘭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