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管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1)狹義上,環境管理是單純的對環境資源及其品質加以規劃與管理,以保護人類生命及健康,同時並能滿足人類對環境資源之利用需求。(2)廣義上,環境與整個生態系統是互相包含而不可分割的,因此,環境管理是對整個國家或地區之所有資源及活動的管理使其得以永續發展。基本上,無論是狹義的或廣義的環境管理,其最終目標均是在追求資源的永續利用與人類的永續發展,其不同之處僅在考量因素與系統的完整與否。環境資源或生態系統的管理工作包括開發、調配、利用、保護及保育,必須同時考量。如同其他的管理工作或問題,環境管理工作首先需透過環境決策分析之程序,以研擬出一個最佳的環境管理策略,再據以訂定環境管理法規及成立環境管理組織,以具體執行並考核環境管理策略及其達成之程度,必要時,需隨時修正管理策略及其執行方式。以企業組織為對象的ISO 14000 環境標準系列即是以建置環境管理系統的方式來落實環境的管理,降低經濟及社會發展對環境的衝擊,追求人類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管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作者: 王懋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環境管理是指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作適當之規劃與管理,務使對自然資源及能源作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並兼顧保障人體健康,保持舒適空間及維持自然生態平衡。
  「環境」一詞通常指我們身邊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包含四個關聯的系統,即氣圈(地球表面的空氣層)、水圈(地球表面的水域)、岩石圈(構成地殼的岩石和土壤)和生物圈(動植物和微生物)。社會文化環境包含人造的建築和人類發展的社會系統。因此社會文化環境涵蓋人類生活中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道德,以及美學的成分。
  環境管理的範疇通常包含下列諸項:(1)環境品質標準的訂定;(2)環境立法及管制執行;(3)自然資源管理,包含水、空氣、土地等;(4)環境衛生管理,包含工業衛生、食品衛生、醫院及學校衛生、住屋衛生等;(5)廢棄物管理,包含垃圾、毒性廢棄物、重金屬汙染等之管理。
  為提高生活品質,環境品質與經濟發展必須同時兼顧。因此,環境管理必須重視節制人類活動而不影響環境運作之機能,利用最少資源達成環境管理之目標。各國所採取的環境管理策略大致如下:
  (1)重視環境開發計畫之規劃及執行過程:規劃及執行過程應有順序:確立目標→制定政策→研擬計畫→分析及選擇最佳計畫→執行計畫→監測計畫→修正計畫;(2)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化: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計畫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對重要環境因子,例如空氣、水質、生物環境及社會環境等影響之預測;(3)加強環境教育:透過學校教育及在職研習,引導民眾關心環境,積極參與環境管理;(4)加強環境行政管理:為有效執行環境政策及法令,必須建立環境管理之資料系統;(5)重視有關環境研究及發展;(6)有效利用經濟誘因,提升有關環境計畫的績效:為促使製造汙染者願意積極參與環境汙染改善計畫,政府可以提供補助、課徵汙染稅或抵銷等政策促動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管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