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癘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惡瘡。
    【例】疥癘
  2. 瘟疫。
    【例】疫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惡瘡。《禮記.月令》:「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2.瘟疫。《左傳.哀公元年》:「在國,天有菑癘。」晉.杜預.注:「癘,疾疫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ㄌㄧˋ

1. 麻瘋病。此病乃由痲瘋桿菌所引起,為接觸傳染,潛伏期很長,常侵犯皮膚黏膜及末梢神經,引起浮腫、喪失知覺、脫色等症狀。《說文解字.疒部》:「癘,惡疾也。」《黃帝內經.卷一二.素問.風論》:「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漢.王充《論衡.卷一○.刺孟篇第三十》:「夫子不王,顏淵早夭,子夏失明,伯牛為癘。」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六.持素證篇第三》:「(僧遠)眼邊有烏點,洗拭之,眉毛一時隨手落盡,是落眉即癘。」

2. 山林間溼熱蒸鬱而成之惡氣。人觸之即得疾。如「瘴癘」。唐.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詩:「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3. 惡瘡。《禮記.月令》:「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4. 瘟疫。《左傳.哀公元年》:「在國,天有菑癘。」晉.杜預.注:「癘,疾疫也。」《三國志.卷五七.吳書.虞陸張駱陸吾朱傳.駱統》:「是時徵役繁數,重以疫癘,民戶損耗。」

㈡ ㄌㄞˋ

作「」形時,為@A02713

注音: ㈠ㄌㄧˋ ㈡ㄌ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癘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