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瑙河的女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ille du Danube, la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兩幕四景舞劇。菲利浦.塔伊歐尼(Filippo Taglioni, 1777-1871)編舞,阿道夫.亞當(Adolphe Charles Adam, 1803-1856)作曲,岱馬烈斯(Eugène Desmarés)編劇,西瑟利(Ciceri)、岱普烈辛(Desplèchin)、迪耶特爾(Dièterle)、佛歇爾(Feuchères)及歇尚(Sèchan)共同佈景設計,1836年9月21日首演於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故事描述「多瑙河的女兒」是從河邊撿回來的棄嬰,由多瑙河的水精扶養,她又名「田野之花」(Fleur-de-champ)。及長,與威利貝爾德(Willibald)伯爵的隨從魯道夫(Rudolph)相戀(也有認為是伯爵的兒子)。很不幸,在眾多村中少女裡,伯爵竟然看上了「田野之花」,欲娶為妻;「田野之花」拒絕,她給了魯道夫一束花做為愛的信物,然後從囚禁的城堡房中跳窗,投多瑙河自盡。魯道夫憂傷過度得了失憶症;伯爵建議,讓他娶個外貌像「田野之花」的女子為妻,自然不藥可癒;然而似乎沒有什麼效果,魯道夫渾噩無知,不久也投河自殺。多瑙河的水精感動於兩人的真情,讓他們恢復生命,重返人間。早在1835年,岱馬烈斯已寫好了劇本,由於瑪麗.塔伊歐尼(Marie Taglioni)懷孕而延遲(1835年3月30日生了一女嬰,命名Eugénie-Marie-Edwige Nini,父親為Gilbert de Voisins),觀眾等得不耐煩,並且也懷疑她是否仍保有輕靈的藝術品質。實際上瑪麗.塔伊歐尼一刻也沒有鬆懈,時時鍛鍊自己。8月10日重返巴黎歌劇院再次演出《仙女》,證明是場勝利的表演。隔年《多瑙河的女兒》又讓她再次贏得觀眾的心。一位對她無悔崇拜的評論家加郎(Janin)稱該作品為《仙女》的續篇,並將她捧上天。然而並非所有的舞評都是這樣,反而多是尖酸的惡評,尤其是對編舞方面;不過大家都同意第一幕的嘉洛普舞(Galop)是段傑作。音樂是編劇的同校同學亞當寫的,這位年輕人三年前已為歌劇《浮士德》(Faust)中的舞蹈部份寫過音樂,這些音樂後來又再次被挪用到舞劇《吉賽兒》(Giselle, 1841)裡。1836年至1844年間,《多瑙河的女兒》仍舊是歌劇院的熱門舞碼,共演了36場。1837年倫敦的演出,觀眾及舞評都給予極高的評價與歡迎。同年塔伊歐尼家族將它放入首次的俄國巡演中,在聖彼得堡得到瘋狂的迴響。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多瑙河的女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