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逃避的目標導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逃避的目標導向」是指學生的學習動機是逃避的、消極的。亦即學生不願意認真的投入學習,凡事希望愈輕鬆愈好。這是負向的動機信念,用逃避的方式來因應課業要求。因此學生持著費力氣愈少愈好的學習態度,必要時不惜以逃避、拖延、抄襲的方式來應付教師的要求。因此這些學生不認同也不重視課業學習。
  在安姆斯(Carole Ames)與尼可斯(John G. Nicholls)一九九二年對目標導向進行系列研究後,遂引發其他學者的興趣並加入相關研究,尤其在目標導向如何分類方面。除了原來的兩種類別之外,學者們發現另一種「工作逃避的目標導向」;這類型的學生不用心於課業、躲避教師的要求、被動的認知參與、喜歡不費力氣的學習方式,例如抄襲他人作業找人代打。基本上「工作逃避」的學生是拒絕學習,並否定學習的價值。
  李氏與安德生(O. Lee & C.W. Anderson)一九九三年的研究指出:降低學習動機的因素有:(1)學生對學科持負面的觀點;(2)沒有涉入適當的目標導向;(3)低自我效能;(4)不當的因果歸因;(5)學習者能力與努力的內在信念衝突;(6)習得無助感的影響。然而,上述的結果並不能指出「逃避目標導向」產生的確切原因。一項研究想澄清在何種情況下,會導致學生採取「逃避的目標導向」。由「目標導向因果模式」的驗證發現:當受試者「個人學習信念愈低、表現的環境知覺愈高」的情況下,則促使受試者採取「逃避的目標導向」。亦即,這些學生屬於「低個人學習信念」,而學習環境又要求他們要有所表現,因此只好用逃避的方式因應之。換句話說,當學生持消極的個人學習信念,例如「低自我效能、低自我控制感、低自我信心」,而又期待有所表現時,為避免自尊心受威脅,於是最容易產生「逃避的目標導向」,並引發負向的「學習情感反應」。研究者認為這樣的結果是合理的,因為大部分的課室情境除希望學生認真學習之外,亦透過各種不同方式的教學評量來了解與要求學生的學業成就,因此「學習的目標導向」的動機固然很好,但是「表現的目標導向」亦是另一種重要的動機信念。值得留意的是:「逃避的目標導向」產生的時機與對學習適應的影響。
  由上可見,當學習者「個人學習信念」不足,又想要「有所表現」時最容易採取逃避的因應方式。因此如何去避免這種情形的產生,並設法提升或激勵積極的學習信念,是一件很重要而且很有意義的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逃避的目標導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