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相互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ciprocal Teaching
作者: 簡紅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法:
  「相互教學」是一種促進學習的教學方法;乃是透過班級師生的對話而提供學生探索課程內容的機會進行教學,其核心活動是討論。在討論中,教師和學生輪流扮演課文內容討論的主持人,引導師生對話。相互教學旨在讓學生產生有助益性和自我引導的學習經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採取下列策略:
  1.預測:討論是從預測即將學習之課文內容開始。師生可由文章標題、文內子標題、小組成員的先備知識和經驗,而預測內容。
  2.發問:課文每一部分內容的討論都由學生推選一人來做主持人。主持人提出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其餘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加以反應並提出額外的問題。
  3.總結:主持人總結課文內容,並邀請其他學生評論或研摩。
  4.澄清:學生針對不了解的概念或字詞再加以討論,直至理解為止。
  這種討論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盡量讓學生參與學習。教師以回應和精練學生的反應來促進學生學習。當討論持續在進行的時候,教師須逐漸把閱讀課文和發展對話的責任轉移到學生身上,直到教師變成顧問或指導者為止;教師的工作由提供反應轉移到精練學生的反應;而討論也逐漸成為學生內化課文內容的表現。
  相互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充分地促使學生涉入學習的歷程裡,並且能知覺自己的思考歷程。教師必須不斷地注意正在進行的對話,並注意學生自課文內容所建構的意義,以便能繼續不斷地調整教學內容,以符合學生現階段的理解水準。一旦學生逐漸接受由教師移轉給學生的責任後,教師就會減少解釋、提供明確線索與提示的分量。
  由於相互教學是以討論課文內容為主要活動:因此很適合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成為有效的閱讀者。
  教育史:
  「相互教學」亦稱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教學,即由年紀大而學養較佳的學生,教導年幼而知識不足的一種教學制度。早在十六世紀,葡萄牙旅行家在印度即見識到此一教學制度;捷克大教育家康門紐斯(J.A. Comenius)在其名著〔大教授學〕中,亦曾提到過;英國導生制教育家貝爾(Andrew Bell, 1753~1832)及蘭卡斯特(Joseph-Lancaster, 1778~1838),即採用相互教學以推廣英國平民兒童的教育活動。在英國,有兩個宗教團體積極地採用相互教學來推廣〔聖經〕知識及教義問答教材;一個是英國及國外學校學會(the British and Foreign School Society),另一個是全國學會(the National Society)。蘭卡斯特於一八○三年出版〔改進〕(Improvements)一書,陳述他對相互教學的理論與基本教學原則。蘭卡斯特亦曾將相互教學原理介紹至美國。俄羅斯亞歷山大(Alxander I, 1801~1825在位)曾經派遣哈米爾(Joseph Hamel)至英國考察相互教學的實施,並作成報告,以提供俄國教育改革的參考。除此以外,相互教學在法國、挪威、瑞典、丹麥、德國等地,都有學者為之推廣。由於相互教學師資取得容易,花費不多,因而為各國所採用,作為推廣平民兒童教育的一種策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相互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