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基督教與異教的理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deals of Christianity and Paganism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方中世紀時由於基督教的興起,原來希臘羅馬文化(基督徒視其為異教徒)中的教育理想,逐漸為基督教的教育理想所取代。一般來說,希臘與羅馬文化中的教育理想,因民族性格的不同,而有重哲學與重實用之別,但其共同點仍為注重今生今世;至於基督教的教育理想則重視來生永世的生活,寄望天國人神同在的境界。
  基督教的教義中包括下列的觀念:(1)一神觀與永生的觀念;(2)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3)人性墮落與原罪的觀念。這些基本的教義,不僅深植於教徒的心中,也與基督教的教育理想有重大的關聯。
  由於基督徒相信人死後仍有生命,所以他們重視死後的永恆世界;今生俗世一切都是短暫的,唯有成為上帝的子民才是永恆的。基督教的這種想法,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與蠻族的入侵而獲得進一步的強化。基督教的不為今世準備,而為來生鋪路的教育理想,與希臘、羅馬時代的重視今生的教育理想顯然有所不同;而他們的強調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也對於世俗的教育理想形成挑戰。其次,由於基督教的宗教觀念為一神觀,所以他們的教育理想是在培養「神的僕人」(servants of God),而不是像希臘、羅馬時代是在培養「自由民」(freemen)或公民。再加上基督教主張人性墮落的「性惡說」,遂使其在培養人才的教育理想上與希臘、羅馬也有很大的差異;希臘、羅馬時代所要培養的是一個各方面都均衡發展的「全人」,包括個人的滿足與社會的服務,可說是個人主義的發揚,而基督教所要培養的「神的僕人」則是反智的(anti-intellectual)、反審美的(anti-aesthetic)與反肉體的(anti-physical)(此種情形一直到十二世紀時才逐漸改善),轉而強調道德與宗教方面的教育及訓練。簡言之,對於基督教的教育而言,認識「神」顯然比知道「世界」重要得多。最後,基督教強調「人人平等」與重視人性尊嚴的教育思想,與希臘、羅馬時代重視階級的教育思想也有所不同,雖然其所強調的「平等」主要仍限於宗教方面,但也播下了普及教育的種子。
  總之,基督教的教義主張為西方文化注入了一股嶄新的元素;這股新元素是在東方文化裡,尤其在教育活動的發展中所沒有的。基督教重視來世,強調一切為神服務與人人平等的教育理想,可說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路徑不同的主因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基督教與異教的理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