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典範 - 教育百科
研 | |
究 | |
典 | |
範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orschungsparadigma |
作者: | 溫明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研究典範」指採用典範概念從事研究或分析問題與文獻。例如一九七五年的波普(J.A. Popp)、一九七八年奇格勒(R.L. Zigler)與波普克維茲(Th. S. Popkewitz)等人均曾採用典範概念從事教育理論類型之分析。 「典範」一詞曾見於一九六二年孔恩(Thomas Kuhn, 1922~1996)之〔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孔恩所稱之典範指一套建構科學理論之形上信念。孔恩所稱之科學革命即指後一典範為前一典範之修補。每種眾所認可之科學革命背後有其一套信念模式。當另一種於此典範科學無法認同的科學產生時,原來所被認可的科學便產生危機,此危機展現於實際即為一種革命,經過革命,一種新典範的科學又形成。人類的科學即如此一個典範一個典範的不斷修補取替而發展。 孔恩之科學革命的研究典範,除了提出典範的研究外,亦提出不同於實徵科學漸進式改革與發展之理論觀,孔恩認為科學之進步,隱含著不同典範之變革,而此種變革是革命式的而非漸進的。而且新典範的產生亦意味著舊典範之被取代。 在孔恩提出科學研究典範十五年後,孔恩承認典範至少含有兩層意含。第一,各相容專業判斷中具有共同的元素;第二,問題解決方法可以被持相同典範之團體所接受。就此而言,處於相同典範的科學家從事專業研究與解決該專業領域中之問題時,即依循此典範的方法與理念。而且,當此典範有新的解決方法或新發現時,新的典範所形成的科學即稱為「異常科學」或「非常態科學」(extraordinary science),異常科學乃相對於舊有典範之「正規科學」或「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 孔恩此種科學革命的典範係由動態觀點分析與闡述科學之起源與發展,然而,孔恩之科學典範乃針對自然科學而言,是否適於人文社會科學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唯孔恩認為社會科學的發展未如自然科學成熟,故只處在前科學典範期。然而,此並非指以典範來研究人文社會科學是毫無價值的。反之,典範本身其實包含了哲學內涵,也是理論背後之後設假設,亦是理論內在邏輯之所在。故就典範研究而言,教育科學之發展實有賴典範之不斷翻新;同時,反省現存「正規典範」之價值預設與內在邏輯,實為發展教育學之可行途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研究典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