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韓福瑞,多麗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phrey, Doris (1895-1958)
作者: 陳勝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是著名的美國舞者、編舞家和舞蹈教育先驅。1895年生於伊利諾州,八歲時即愛上舞蹈,先後學習社交舞、土風舞、古典芭蕾舞等。1917-1928年在丹尼蕭恩舞團(Deni-shawn)由學生、舞者晉升為老師,並獲得實驗編舞的機會。因厭煩丹尼蕭恩舞團異國情調的舞蹈演出,1928年遂與同團舞者查理斯.魏德曼(Charles Weidman)共組韓福瑞魏德曼舞團(Humphery-Weidman Company),開始探索根植自己土地和生活背景的經驗,發展富於美國現代精神的新舞蹈。他發現了人類的動作包含在穩與不穩、墜而復起的範圍中,而發展出一套「墜落-復起」(fall-recovery)的技巧。在她的舞作□,總是不經意的流露出對人性及社會的關懷;善於處理群舞空間的變化,更是其創作手法獨到之處。1945年因病放棄舞台表演轉而全力編舞和教學,且應邀擔任愛徒荷西.李蒙(José Limón)舞團的藝術指導。1952年參與紐約茱麗亞學校(Juilliard School)舞蹈系的創建並擔任教師培育人才。在逝世前於病榻上,將她的智慧與經驗寫成《編舞的藝術》(The Art of Making Dances, 1959),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本探討現代舞編舞的專書。她的部分重要作品有:《悲劇》(Sonata Tragica, 1925)、《色彩和聲》(Color Harmony, 1927)、《水舞》(Water Study, 1928)、《G弦上的詠嘆調》(Air for the G String, 1928)、《動作的戲劇性》(Drama of Motion, 1930)、《震盪教徒》(The Shakers, 1931)、《舞蹈三部曲-〈新舞蹈〉、〈舞台作品〉、〈我的紅火燄〉》(New Dance, Theatre Piece, and With My Red Fires, 1935-1936)、《C小調帕薩喀牙》(Passacaglia in C minor, 1938)、《紅塵一日》(Day on Earth, 1947)、(Ruins and Visions, 1953)等等。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田景遙譯《美國的舞蹈》1974、歐建平《舞蹈名人錄》199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韓福瑞,多麗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