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班級會議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room Meeting Model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班級會議模式是葛拉塞(William Glasser)依據其現實治療法(reality therapy)之觀點發展出來的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師與學生共聚一堂,對於行為問題,個人問題或課程問題進行開放式、非評斷性的討論,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葛拉塞認為個人的問題多半是因為他的社會功能失敗而起。每個人都有兩個基本需求:愛及自我價值(self-worth),這兩種需求是植基於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或社會群體的規範。個人有問題,多半係這兩種需求不能滿足所致。透過班級會議的方式,可發展出相互關懷的社會團體,藉此滿足個人對於愛與自我價值的情緒需求,並進一步達成改變行為的承諾,以解決問題。
  葛拉塞強調進行現實治療法要滿足三項要求:個人積極的投入,面對現實和拒絕不負責任的行為,學習較好的行為方式。現實的情況是建立行為標準的一個重要依據。當人們考慮並比較行為的遠程及近程的後果時,可以判斷一個行動是現實的或不現實的,經這種評估,人們會選擇現實的行為。在班級會議的模式中,透過討論,參與者可了解各種可能行動的後果,選擇適當行為,並達成公開的承諾。
  班級會議模式的進行共有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形成投入的氣氛。這種氣氛是所有班級會議的前提,並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建立。投入的氣氛是溫暖的、個人的、關懷的,在這種氣氛下,個人表達情感或意見而不責備別人,每個人都受到尊重。第二階段是提出待討論的問題,學生或教師都可提出問題,接下來的討論應是澄清問題及對其做反應,教師可從學生身上找到問題的事例,學生須充分地描述問題,確認可能的後果及影響問題情境的社會準則。第三階段是做個人的價值判斷。確定問題行為背後及社會準則背後的價值,學生進一步就遵循的社會準則作價值判斷。第四階段是確定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學生討論可供選擇的行動,並同意採取經選擇的行為。第五階段是學生對這些行為作公開的承諾。第六階段是後續的行動。經一段時間後,學生評估承諾及新行為的效果。
  這個模式是為了協助個人了解自己並為本身的發展負責而設計的,葛拉塞關心的是學生一般的發展,即成為較負責、統整、有反應的人,他們能掌握、監控本身的發展。在此模式中,教師須遵守三項原則:投入、不加評斷的態度,引導班級來確定、選擇、遵循可供選擇的行為步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班級會議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