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紹德蟻蛛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Myrmecoptinus sauteri (Pic, 1914) 紹德蟻蛛甲 在目前的分類系統下,標本蟲科(又稱蛛甲科,Ptinidae)還包含了過去的食骸蟲科(又稱番死蟲科,Anobi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230屬約2200種,被分為11個亞科,其中多數原本是屬於廣義的食骸蟲類。小型甲蟲,體長一般小於1cm。體型變化很大,蛛甲類外型有點類似蜘蛛,具有卵型而較寬大的翅鞘、長的絲狀觸角,和較細長的足,而食骸蟲類則體型多半較粗壯,長橢圓形或卵形,頭部多半被前伸的前胸背板從背面遮住,觸角則有絲狀、櫛齒狀、或末端變成強烈鋸齒的形狀,翅鞘多半兩側平行或呈半橢圓形,常長有絨毛般的短毛,足較短。跗節型式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野外的種類成蟲一般出現在枯木上或枯枝落葉堆中,也有一些種類相當適應半人工或人工環境,如集材場、倉庫甚至住家中。某些食骸蟲(如Xestobium rufovillosum DeGeer)在求偶季節能靠敲擊頭部和前胸而發出連串聲響,過去被以為是預告死亡的徵兆,因此英文被稱為death-watch beetle(日文將之翻譯為死番蟲,演變成為中文的番死蟲)。幼蟲為蠐螬型,身體的骨化程度低,足部頗短,為蠹食性,在各類植物莖、幹、葉、種子或產製品內鑽潛蛀食,也有一些類群會以動物糞便或產製品為食,或寄居在鳥獸巢穴乃至蟻巢內。少數種類成為居家害蟲,會對木製家俱、乾糧、乾貨、地毯、羊毛衣物甚至書本造成危害。 蛛甲科在臺灣有16屬22種的紀錄,當中的蛛甲類只有3屬4種。跟其他蛛甲相較,蟻蛛甲屬(Myrmecoptinus)具有較短的足和明顯的翅鞘肩部(humerus),其他屬則是前胸和翅鞘形成連續曲線(Gibbium屬)或是翅鞘肩部非常圓弧而不明顯(Ptinus屬)。紹德蟻蛛甲體長2.2–2.5mm,全身亮黑色而具有直立短毛,前胸背板有大而深刻的點刻。本屬另外一種(M. kuronis Ohta)與本種非常近似,其模式標本採自恆春地區也與本種相同,有可能為同物異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Wasmann(1916)建立蟻蛛甲屬時乃是根據分佈在蘇門答臘、發現於蟻巢中的M. butteli Wasmann為模式種,因此他用希臘文的螞蟻(Myrmeco-)當成屬的學名字首(prefix),但是紹德蟻蛛甲是否為喜蟻性(mymecophilous)以及其可能的宿主螞蟻目前仍是未知。 本種分佈在臺灣與日本的琉球群島。臺灣分佈在低海拔到中低海拔山區。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紹德蟻蛛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標本蟲科
中文亞科名: 蛛甲亞科
中文族名: 蛛甲族
拉丁種小名: sauteri
拉丁族名: Ptinini
拉丁亞科名: Ptin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Ptin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Myrmecoptin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紹德蟻蛛甲
英文名: Myrmecoptinus sauteri
描述:
小型甲蟲,具有卵型而較寬大的翅鞘、長的絲狀觸角,和較細長的足。紹德蟻蛛甲體長2.2–2.5mm,全身亮黑色而具有直立短毛,前胸背板有大而深刻的點刻。
分布:
本種分佈在臺灣與日本的琉球群島。
作者: 鄭明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