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一語言運動 - 教育百科
統 | |
一 | |
語 | |
言 | |
運 | |
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楊英邦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統一語言運動是清末民初在國家民族主義思潮下所興起的運動。自鴉片戰爭以後,因內憂外患,愛國有志之士除羨慕洋人的船堅砲利外,也感受到本國民智落後,因而興起改良語言文字,以利學習的構想。在甲午戰後,這種想法更為盛行,曾有蔡毅若、黃煜初及沈曲莊等人感於中國識字作文之困難,於是模仿羅馬省筆法,創「切音快字」。後來吳汝倫自日考察歸國,有鑒於日本語言統一,教育普及,是其國強盛的原因,且發現王照之所著〔官話合聲字母〕有助於語言統一,因此上書管學大臣張百熙,建請統一語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張百熙與榮慶、張之洞所擬的〔奏定學堂章程〕,於〔學務綱要〕中便指出:「各國語言,全國皆歸一致,故同國之人,其情易洽,實由小學堂教字母拼音起。」此綱要頒令全國施行,當時直隸大學堂學生何夢華、王用舟等聯名上書袁世凱,請其呈奏清廷頒行「官話字母」,設立國語學科,以開民智,救大局。但袁世凱並未轉呈,即令各學校擬訂推行辦法,並強調國民普及教育,必由語文一致而成。於是各地均普遍推廣,設立簡字學堂,傳習官話字母。 由於王氏官話字母,以京腔為主,造成北方盛行,南方推廣不易的現象,勞乃宣乃增列各地方音,但未獲重視。其後,各地人士反映指出,推動國語教育,應添造音標文字,建議應將「簡字」正名為音標,學校課本每課生字須旁注音標。學部亦據此擬定〔統一國語辦法〕,由中央教育會議通過後施行。但因武昌起義,清室敗亡,「簡字運動」遂告中止。民國成立後,朝野為加強民族團結,各界努力推展統一國語運動,歷經切音簡字教育、注音字母教育、隨地拼音教育、拼音文字教育的注音字母拼音、羅馬字母拼音等各種不同主張之相激相盪之後,教育部終於民國八年(1919)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主辦國語推行之行政事務,並公布〔國音字典〕,全面推動國語統一運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統一語言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