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現象學的美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崔光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現象學的美學是以現象學方法來探索美感經驗的一門學問,代表思想家是法國的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 1910~ ),最重要的代表作則是他一九五三年所發表的〔美感經驗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這本書以美感經驗為主要分析的對象,但他論述的程序是先以藝術作品和美感對象為分析的起點,從而強調美感知覺的重要,最後再由美感對象和美感知覺的相互關係,來建立美感經驗的現象學。
  首先就美感對象而言,杜夫海納既不採取實在論者的立場,將美感對象視為脫離認知主體而獨立存在的物質對象:也反對觀念論者的立場,將美感對象視為意識活動的一部分,不離人類認知主體而存在。他認為美感對象就是認知主體的美感知覺在感知客觀的藝術作品所發生的意識活動。就這一點而言,杜夫海納並沒有超越美學「主客合一」的框架。不過他強調藝術活動有一種「超驗性」,也就是演出者不在重現作品的實在性,而是不斷揭露和彰顯潛藏在作品中的真理,因此藝術作品透過永無止境的追求完美過程,不斷自我展現,生生不息。
  在確定了美感對象的性格之後,杜夫海納又分析美感知覺的三個階段:一是呈現階段,也就是知覺對象在主體之前整體湧現,先於思考和反省,但卻使感受者在世界中形成主、客體的統一;第二階段是表象(Representation)與想像的階段,想像力不但提供了經驗再現的可能與材料,也豐富了經驗的內容與意義;第三階段是反省與情操(Reflexion et sentiment),美感知覺中的反省判斷,又有分析性的反省與同情性的反省兩種。分析性的反省可以處理作品整體的形式、結構和風格;而同情性的反省則使欣賞者省思自身,並服膺作品的內在生命。
  最後就美感經驗而言,情操是連接主體和客體兩種「美感深度」(aesthetic depth)的中介物,一面是觀察者內在心靈的深度,另一方面則是世界的深度。美感經驗可視為兩種深度的交互作用。
  杜夫海納的〔美感經驗現象學〕結合了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哲學方法,對美感經驗進行具有原創性的深度分析,除了「先驗」的概念,具有濃厚的形上學意味,其他對藝術作品、美感對象、美感知覺的剖析,都相當清晰,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美學思想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現象學的美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