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拳術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quán sh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shù
解釋:
  1. 拳腳並用的徒手武術。
    【例】他精通南北拳術,屢次獲得國術比賽冠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拳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shù
解釋:
拳腳並用的徒手武術。如:「他精通南北拳術,屢次獲得國術比賽冠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拳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ugilistic Art
作者: 藍孝勤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拳術為徒手技擊之術,主要指中國武術中的各式拳法,泛指流傳於世的各派徒手技擊之術及其套路之總稱。
  拳術為國術之根本,自古早有學藝先學拳一說,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說:「拳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動肢體 ,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又說:「……其拳也,為武藝之源。」可見,拳術在國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國術的內容繁多,按其內容結構和運動形式,可分為兩大類:(1)拳種、流派之所屬套路、趟子、招法等,如長拳、南拳、太極拳、八卦掌、通臂拳、少林拳等;(2)散手擂臺、推手等對抗性技術。拳術即屬第一大類,目前國際武術競賽,拳術是其競賽類別之一,例如一九九○年及一九九四年亞運武術競賽項目中,分別有長拳、南拳、太極拳三種「拳術」比賽。
  根據文獻推測,中國拳術始於黃帝時的角牴之術(似同摔角、相撲之類),其後隨歷史發展,技術不斷精進。自漢代著有〔手搏六篇〕闡明拳術技法,及至明代戚繼光所著之〔紀效新書〕,提及拳術技法中又包含了踢、打、摔、拿等內容,其所構成的技術體系已相當完整。
  拳術之主要表現是在其套路上,所謂套路,即由數個拳架著式串連而成,包含有攻防技擊技巧內容的一套組合。國術的訓練內容,也就是擷取構成套路的各種動作技術,加以提出磨練。拳術主要技術要素分別為: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類。所謂手型、步型、平衡等,係指靜止的動作姿勢,以長拳為例,主要手型有拳、掌、勾;步型有弓步、馬步、虛步、仆步、歇步等。所謂手法、步法、腿法等,指的是動作方法,需以連續動作呈現其技法,如長拳手法的沖拳、推掌等,是由腰部向胸前快速伸出。跳躍、翻騰及跌撲、滾翻,是身法的綜合技術表現,皆需以連續行動來表現其技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拳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拳頭拳頭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