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西藝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藝教育思潮」始於鴉片戰爭之後;其時國人怵於西方的船堅砲利,主張學習西方的技藝,以達到「師夷之技以制夷」之目的,如左宗棠在福建設立藝局,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派遣幼童留學外國學習技藝,都是強調西藝教育重要的明證。
  唯初期所謂西藝,僅指軍械、器具製造技藝的學習,認為欲圖自強在於造成堅甲利兵。甲午戰後,西藝思想漸由軍械、器具製造技能的學習,改變為普遍科學技藝之養成。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指出:「算、繪、礦、醫、聲、光、化、電,西藝也。」並謂:「講西政者,亦宜略考西藝之功用,始知西政之用意。」張之洞雖主張政藝兼學,但卻認為政急於藝,因為西藝必須專門研究,非十年不成,緩不濟急,而學習西政,三年即可得要領。不過他並沒有看輕西藝的重要性,所以光緒二十九年(1903),與榮慶等改訂的〔癸卯學制〕,就主張速設實業學堂,說:「農工商各項實業學堂,以學成後各得治生之計為主,最有益於邦本。」
  光緒二十四年,京師大學堂開辦,特在大學設立政、藝兩科,藝科內容分聲、光、電、化、農、工、醫七種;宣統年間,以美國退回的庚子賠款設立之清華大學,亦以藝科為主;即為西藝教育思潮的具體呈現。
  西藝思潮在教育上的影響有二:第一,促進了實業教育的興起,使國人對西洋物質文明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僅自動興辦工廠實地製造工藝用品,創設實業學堂就地培養人才,並且為使國人在幼小時即引起對工業的興趣,特在小學課程中增加手工一科。第二,打破過去舊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認識讀書不一定是為了做官,學工藝亦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藝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