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言有三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言有三表見於〔墨子.非命篇〕,後世研究者稱之為三表法。〔墨子.非命上篇〕中說:要辨明是非利害,必有三表,而先要立儀,若言而無儀,就不能明於是非利害之辨。三表所指的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本的是古者聖王之事。所原的是察百姓耳目之實。所用的是發為刑政,以見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中篇〕又說:言有三法。仍然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不過這裡說所本的是考天鬼之志,聖王之事;所原的是徵先王之書;所用的還是發而為刑政。到〔非命下篇〕中的三法,則是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考的是先聖大王之事,所原的是「察眾之耳目之請(情)」,所用的是「發而為政乎固,察萬民而觀之。」總括起來,不外乎以聖王之事為本,以眾人判斷為據,以實行的刑政為用。上本於古者聖王之事的意思,是說向上探求古代聖王之行事。加上明白天鬼之志,因為墨子相信天和鬼神能降禍福,聖王依天志鬼神行事,所以得福;暴君行事違反天志鬼神,所以得禍,在思想裡含有宗教色彩。(參見「天志」和「明鬼」)
  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是以大眾觀感為判斷的標準。墨子以為人民的三患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非樂篇〕。這些狀況當然都不是理想的狀況,也不是百姓所希望的,更不是命定的,而是由於暴君不體恤人民所造成的。
  在用的方面,是要所實行的刑政,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斷國君政治的標準。
  言有三表的主旨即是為天下人謀利,以是否有利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因而墨子主張兼愛,摩頂放踵而利天下。從言有三表之中可見墨子注重功利的思想。因以現實功利為主,墨子便反對一切文化藝術活動,如非樂、節用等,都是基於功利的說法,並且依功利判別善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言有三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