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瑣事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uǒ sh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瑣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相似詞: | 瑣務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uǒ shì |
解釋:
零碎的小事。《聊齋志異.卷八.局詐》:「王欣然來,筵間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瑣事甚悉。」《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大家問起電報何事,他說沒什要緊,不過說些京裡瑣事,大家也不便深問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瑣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etits Riens, Les |
作者: | 徐進豐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三幕舞劇。諾威爾(Jean-Georges Noverre)編劇編舞,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等人作曲,1778年6月11日首演於巴黎皇家音樂與舞蹈學院劇院(巴黎歌劇院前身)。故事第一段:一再出現捉弄及惡作劇後,小愛神(Cupid)終於被人們誘騙,關進籠裡。第二片段是一對牧羊少男少女的捉迷藏遊戲。最後一段:在小愛神的慫恿下,一位纏裹胸部,女扮男裝的少女,刻意親近兩位牧羊女,並招惹她們為他爭風吃醋,最後詭計被識破。教皇的詩寫道:「主題無關痛癢,掌聲卻不少。」恰可臆忖本作品的景況。在諾威爾的舞劇裡,它只是遊戲之作;但最為人樂道的是莫札特的配樂。1778年春天,莫札特第三次來到巴黎,認識了當時已極富盛名並位居皇家舞蹈學院首席舞蹈總監的諾威爾,因此獲得替《瑣事》寫音樂的機會,他花了六個月,沒有酬金,節目單上也沒有印上他的名字。這齣舞劇只是安插在皮契尼(Niccolo Piccinni, 1728-1800)的歌劇《冒牌雙胞胎》(The False Twins)中的休息時間,以幕間舞的形式表演。有二十首片段音樂,莫札特寫了序曲與其中的十二段;其餘的音樂則是到處搜集的,作者不詳。一位薩爾斯堡的音樂家批評:「低劣的古老法式風格。」幾次的演出,卻極受歡迎。時至現今,諾威爾的舞蹈已被遺忘,只有莫札特的音樂被留存;它們於1872年,在歌劇圖書館內科其爾(Köchel)目錄第十號中被發現,不過已無從得知順序及其與舞蹈的關係,劇本也散失了,故事梗概也只是片段的從多位莫札特朋友的書信中與首演隔日的巴黎日報中拾遺得知。舞蹈雖散失,但從諾威爾同時期的作品揣測,一定符合「劇情芭蕾」精髓。其實諾威爾以《瑣事》為舞名的舞劇共有三齣,可能都有相類似的主題:一為1767年,葛路克(Gluck)寫的音樂。其二是本作品。其三為1781年的版本,作曲者為Barthélémon。演完後,莫札特埋怨諾威爾不懂音樂,並誓言不再為舞劇寫曲,除非事先明瞭狀況。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瑣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