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料交換碼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ata Interchange Code
作者: 李美燕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資料交換,指的是把甲電腦系統上的資料移轉到乙電腦系統上。兩系統之間若要進行資料交換,則其必要條件在於兩電腦系統必須使用對方所能接受處理的字符碼,這就是資料交換碼的需求所在。換言之,它是不同電腦系統間交換資料或電腦主機與週邊設備之間通訊所用的碼。交換碼的使用不僅能方便不同系統間資訊的交換,而且更能降低電腦系統和周邊設備的生產成本。
  電腦內碼和交換碼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內碼為電腦系統內部或應用程式所用的儲存碼,往往僅限於該系統或該程式使用。內碼涵蓋所有的資料碼(圖形字符、整數、實數等)及控制碼(控制字符、編輯、繪圖等特殊功能)。現行中文內碼大都採用2Byte(16Bit)或4Byte(32Bit)。由於內碼往往隨系統而異,因此造成不同系統之間資料難以交換。若有一交換碼,其功用專作各種不同內碼之間的資訊交換,則萬「碼」奔騰的情況即可改善;即每一電腦只須準備2個對照表,一個由交換碼轉為其所使用的內碼,一個是由其所使用之內碼轉為交換碼。凡要提供交換之資訊,一概都轉為交換碼後送出,凡接受之外來資訊若是交換碼,則一概轉換為為機器所用之內碼,即可處理。其實,設計好的交換碼亦可作為內碼使用,但內碼卻不一定能成為交換碼。
  目前國內所使用的中文碼有5大碼(Big-5)、公會碼、EUC(Extended Unix Code)、ISO2022、通用交換碼(CNS11643)、CCCII/EACC、ISO 10646與UNICODE等。而在圖書館業務自動化系統之間用來交換書目資料的中英文字符交換規範標準為ASCII與CCCII。
  (一)ASCII
  ASCII全名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為美國國家標準,是最基本的電腦標準之一,用以規範電腦間交換文字資料,以及電腦與週邊設備之間資料傳輸所用的字符與碼。ASCII的字符集共有128個字符,包括94個圖形字符和34個控制字符。
  (二)CCCII
  中文資訊交換碼(Chinese Character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簡稱CCCII)係由中國國字整理小組(臺灣),從民國69年(1980)起所陸續編訂公布的。CCCII為我國第一套中文交換碼。也是目前為止,我國唯一獲得國外認可為標準的交換碼(ANSI/NISO Z39.64 EACC-1989)。CCCII並且已經被OCLC和RLIN採用為中日韓文書目的字碼標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料交換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