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贊可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Zankov, Leonid Vradimirovich
作者: 鍾宜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贊可夫(1901~1977)是蘇聯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暨特殊教育權威、教育科學院院士。
  一九一八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贊可夫以文法中學學生的身分前往土拉地區的鄉下學校任教(1918~1919)開始其一生的教育工作。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二年則在莫斯科地區的唐波夫農場(國家收養和教育農村孤兒的機構)教育孤兒,擔任教導員及主任。一九二五年自莫斯科大學畢業,學習期間他從韋考斯基(L.S. Vygotsky)學習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之後進入研究生部,專攻殘障兒童學。一九二九年後進入俄羅斯共和國教育人民委員部,從事普通心理學及殘障兒童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更於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七年擔任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殘障兒童學研究所所長。二次大戰期間專心致力於腦傷戰士恢復語言功能的研究與治療。一九五○年代初期,贊可夫致力於教學理論的研究,一九五二年建立了實驗教學論實驗室,對教學中教師語言與直觀教學法結合運用進行實驗,一九五一至一九七七年間在教育科學院理論暨歷史研究所內主持各項教育、教學、心理與兒童發展的科學研究工作,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五年為該所副所長,曾獲頒列寧獎章。
  贊可夫在教學與發展的研究上,一改其他教育學者與心理學者只重視教學對學生智力發展的影響,而認為兒童心理是整體發展的,所以必須以整體的觀點來安排教學內容與結構、組織教學過程。完整的教育作用是確保教育對兒童發展有良好效果的主要關鍵,以便求取對兒童整體、一般的發展有最大的教學效果。
  整體而言,贊可夫認為良好的教學法應具有四項特徵、五項原則。四項特徵是多功能、注重歷程、衝突與變化:教學法不僅要掌握兒童智力發展,更要引導學生多方面的心理活動;教學具有連續性,學生對後續教材的理解、逐漸掌握全體,所以每個課題是前後緊密聯繫,有其歷程;教學法應運用新舊教材中相互衝突的知識,促使學生不斷向更高的學習與發展階段邁進;最後教學法要能靈活、有變化。至於五項原則分別是:求取更高難度的原則,學習速度快的原則,教學活動中理論知識優先的原則,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所有的學生皆能發展的原則。
  贊氏一生代表著作有〔教學中的直觀性與學生的積極性〕(1960年)、〔論小學教學〕(1963)、〔教學論與生活〕(1968)、〔和教師談話〕(1970)和〔教學與發展〕(1975)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贊可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