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問學 - 教育百科
道 | |
問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問學」一語出自[中庸],其原文為:「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尊德性為存心之功,而道問學則是致知之業,二者相發,本不可偏廢,然後儒講學,或偏於一端,致有「尊德性」與「道問學」之爭,如朱熹當年講學,便力主格物窮理,而為陸象山譏為支離。 其實朱熹教人「道問學」,也不是完全忽略「尊德性」,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如朱熹[答項平父書]中就說:「子思以來教人之法 ,唯以 『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今子靜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某平日所論,卻是問學上多了。所以為彼學者,多持守可觀,而看得義理全不仔細。又別說一種杜撰道理遮蓋,不肯放下,而某自覺,雖于義理上不敢亂說,卻于緊要為己為人上多不得力。今當反身用力,去短集長,庶幾不墮一邊爾。」可為明證。至黃宗羲所云:「紫陽之學則以道問學為主,謂格物窮理,乃吾人入聖之階梯,夫苟信心自是,而唯從事於覃思,是師心之用也。」亦意在調停,而非挑起門戶之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問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