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除錯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tibugging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編寫程式時避免錯誤出現的一種方法。係多建立一些錯誤檢查點,以利盡快發現程式中的錯誤,並引起程式師注意。其方法有:
(1)用大量變數值檢查科學計算的數學子程式。
(2)檢查數據的範圍和類型。
(3)仔細孝慮輸入輸出錯誤。
(4)按照流程圖和註解寫程式,不要先寫程式再寫流程圖和註解。
(5)避免有多種標記的程式。
(6)條件轉移應檢查所有可能的情形。
(7)檢查數組下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除錯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rror Elimination
作者: 謝青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除錯法是由英籍奧地利的科學與社會哲學家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在〔科學發現的邏輯〕(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59)中,為科學的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提出來的一個方法。
  在波帕的科學哲學理論中,其核心觀點即「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而他所運用的方法,主要就是除錯法,而除錯法的本質在於嘗試錯誤與可否證性。它有兩個中心環節,一個是「臆測、假設、猜想」,另一個是「反駁、批判、否證」。所以波普爾把除錯法又稱作「臆測與反駁」(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學說或「嘗試和除錯法」(method of trial and error elimination)。
  為此,波帕提出「四段圖式」的方法:P→TS→EE→P。其中第一段P表示問題;第二段TS表示嘗試性解決方法;第三段EE表示除去錯誤;第四段P表示新問題。
  第一段:問題。問題是起點,意味著:方法是為解決問題因應而生的方法;而所謂「認識或研究的邏輯」也都是為解決問題才產生的邏輯。
  第二段:期望、試探性理論。它們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提出的嘗試性解決理論,可能有效或無效,但這些理論都是臆測的、假設的或猜想的。
  第三段:除去錯誤。對於臆測或假設出來的理論需要加以檢驗。而所謂的「檢驗」,即對此嘗試性理論的批判性或否證性進行討論。
  第四段:新問題。無論邏輯上或實踐下的檢驗,只要檢驗結果是負的,即產生新的問題。而此新問題又需再次以臆測(或猜想、假設)與反駁(或批判、否證)去解決。
  在此,波帕的四段圖式方法中,其檢驗的目的與傳統的實證論者不同。他檢驗的目的在於「除去錯誤」,就是對理論進行反駁、對臆測加以否定。因此,在波帕看來,檢驗就是要反駁、否證與批判。所以一個理論抵抗得住想要反駁它的檢驗,它就可以暫時被確立了;但它若被否證了,則這個理論即被淘汰。值得注意的是,暫時確立的理論將來還是會被反駁、否證的,此即波帕提出的「暫時性理論,(tentative theory)。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除錯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