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陶藝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táo y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áo yì
解釋:
  1. 捏陶、鑄陶的技藝。
    【例】張小姐的陶藝精湛,作品的水準很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陶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áo yì
解釋:
捏陶、鑄陶的技藝。如:「張小姐的陶藝精湛,作品的水準很高。」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陶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eramics
作者: 陳新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陶藝一詞出現的時期甚晚,在此之前只有「陶瓷器」一詞。今日的「陶藝」泛指陶瓷藝術,為造形藝術之一。
  陶藝並不僅指陶器而已,而包括陶瓷器的範圍。陶瓷器指主要成分為無機的非金屬物質,通常為黏土與其他材料的混合物,並占其組成的大部分。陶藝即指此類物品製作之技藝而言。其製作須先經過成形、乾燥、燒成等程序,使之堅硬耐久。陶瓷坯體上常常施以一層玻璃質的釉藥,作為裝飾和保護,是其重要特色之一。
  陶藝的種類因製作材料與燒成技術之不同而有各種的分類法,但大體可分為陶器(earthenware)和瓷器(porcelain or china),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缸器(stoneware)等三類。
  所謂玻化(vitrification)是指一種陶瓷器的特性。當窯內溫度夠高時,會將陶瓷中的材料燒至熔化,並將其表面孔隙封閉,而形成一種不滲水的性質。玻化的程度決定了孔隙率與吸水率的大小,也是作為判斷陶瓷器分類的重要依據。
  陶器係以多孔的坯質製成,叩之聲音混濁;施釉或無釉,如施釉可不滲水。坯質非玻化,所以孔隙率為中度至高度,陶器與缸器之區分,如燒成品的孔隙率超過百分之五,則為陶器,百分之五以下為缸器。坯體為不透明性,白色或其他顏色。燒成溫度為攝氏八○○至一二○○度之間。
  瓷器之坯質緻密,為已部分玻化或全部玻化,低度(百分之一以下)或零孔隙度。叩之聲音清脆,有如金石。坯體為白色,薄層具半透明性,有釉或無釉。通常在攝氏一三○○度以上的高溫燒成。在此溫度之下,坯與釉構成一牢固的坯(釉層),而賦予瓷器以重要的強度。
  缸器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它和瓷器一樣,堅硬而密緻,坯體已達玻化程度,但無瓷器的透明性,而近似陶器的性質。其孔隙度為百分之五以下,也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有釉或無釉;坯體為白色或其他顏色。通常坯與釉在攝氏一二○○度以上溫度燒成。
  我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仰韶彩陶、紅陶與龍山黑陶以及其他地域的灰陶、白陶等陶器出現。商代已出現釉陶,而真正的瓷器則創製於魏晉時期,而以宋代為其成熟期;元代以後則以彩繪瓷為發展之主流;明清時期的瓷器,則完全達到潔白、細緻、半透明等瓷器品質的標準。
  陶瓷藝術品一般指日用陶瓷器以及裝飾用陶瓷器兩大類,其他的陶瓷器,如建築陶瓷、衛生陶瓷和工業陶瓷等產品,則不列入陶藝之範疇。日用陶瓷包括餐具、茶具等;裝飾陶瓷包括花器、壁飾、擺設物等。這兩大類陶瓷器常為陶藝家創作的題材。
  陶藝的表現主要在於其造形、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陶瓷在造形上,除了考慮其視覺效果和實用機能之外,材料特性的掌握,是陶藝家的重要考驗。現代陶藝在風格上,有和雕塑結合的趨勢,使「陶塑」漸為普遍接受的新名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陶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