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預防接種 - 教育百科
ˋ
ˊ
ˋ
  • 漢語拼音 yù fáng jiē zhò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ù fáng jiē zhòng
解釋:
  1. 將疫苗或免疫血清注射進入健康的人體中,使體內產生對某種傳染病特殊的抵抗力,以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 △預防注射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預防接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ù fáng jiē zhòng
解釋:
將疫苗注射進入健康的人體中,藉由體內之主動免疫反應產生對於特定或類似病原的抗體,以達到增強對該疾病之抵抗力或預防感染的目的。也稱為「預防注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預防接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munization
作者: 陳瑞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類用以對抗疾病的抵抗力稱為免疫(immunity);預防接種即是指利用免疫的原理,使用抗原(antigen)或抗體(antibody)進入人體,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或使病情減輕。進入人體之後可以刺激免疫反應的發生之任何物質,均可稱為抗原;而可以對抗入侵的抗原之化學物質,即是抗體。
  人體的免疫反應可分為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與後天性免疫(或稱獲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自然免疫是指人體細胞與組織與生俱來抵抗疾病的能力,此種免疫能力依不同的人種、性別及特殊的生理情況而有分別。後天性免疫是指人體主動經由免疫反應而刺激抗體的製造(即主動免疫,active immunity),或是被動的由他處所獲得的免疫力(即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ty)。
  個體獲得主動免疫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自身罹患某特異性疾病之後;一是經由人工方式獲得,即施行疫苗(vaccine)或類毒素(toxoid)接種,以使一個人對一種傳染性的(致病的)有機體產生較長久的免疫力。疫苗可以是已減弱的、活的有機體或是已死的、不具致病性的病體,類毒素則是含有特定病原體的已減弱的毒素。主動免疫在預防醫學上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工具,目前可經由施行預防接種而主動對抗的疾病有: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結核病、腮腺炎、德國麻疹、麻疹、脊髓灰白質炎(小兒麻痺)、B型肝炎、日本腦炎等。疫苗亦對鼠疫、狂犬病、傷寒、斑疹傷寒、黃熱病、霍亂及天花有效。
  個體獲得被動免疫的方式也有兩種,一是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由母親身體中獲得的一些抗體(先天性免疫);一是經由人工方式獲得,即注射由他人或動物所製造的抗體到人體中而產生免疫能力。在主動免疫未有效果峙,或是在暴露於疾病之後沒有充分時間可獲得主動免疫時,要迅速給予被動免疫(如免疫血清、γ-球蛋白等)。經由被動免疫所獲得的免疫力只能提供個體暫時性的保護作用,而不能對某一種特異性疾病具有永久性的對抗力。
  無論是來自主動或被動免疫的抗體,經過特定的時限之後,其含量均會減少;因此為了維持人體免疫系統有一定抗體的存量,需再給予「後援劑量」(booster doses)的抗原,以刺激特異免疫細胞能再主動的製造出抗體,但每一種疫苗所需的追加注射時間與次數則各不相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預防接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