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教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rén gé jiào yù |
解釋:
以養成被教育者的完整人格為目的的教育理想,稱為「人格教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人格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ersonality Education |
作者: | 詹昭能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格教育的目的在培育「完整的人」,不但能獨立謀生以滿足生物性需求,也有適當的品格指引謀生的方式,並且能為其他的人所接受、贊許,甚至於尊敬。換句話說,人格教育是為指導個人「獨善其身」,並且「兼善天下」的教育活動。 大致來說,我國的人格教育,在儒家傳統精神的影響下,比較強調品格與道德修養。西方的人格教育,則受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性尊嚴」的觀點影響,比較重視個性的發展。 各主要的心理學理論對於人格的定義不同,所啟示的人格教育理論也有別。如人文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格就是個人所經驗到的現象我(the phenomenological self),因此人格發展的目標就是自我完滿(self-fulfillment),人格教育或人格發展的輔導,在透過閱讀或聆聽自我完滿者的故事、練習自我省察與沈思、與自我實現者交談等方法,協助個人了解自我及自我與環境間的關係。又如心理分析論者認為人格包含意識與潛意識兩個部分,人格發展的目的則在於了解並統合兩方面的需求與矛盾。因此實施人格教育與人格發展輔導時,父母與師長必須了解人格發展的階段,設法避免或袪除兒童心理矛盾的現象,必要時請求心理分析師的協助,解決兒童的神經質症狀。對於行為學派心理學而言,人格就是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人格教育或人格發展目標,就是透過有關的教育或輔導措施,使個人能為社會所接受。 不管採行何種人格教育或人格發展的輔導途徑,由於人格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而影響人格發展的又包括遺傳、環境、成熟與學習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效果都有限度,而且也不可能速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格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