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ㄨㄚㄓㄨˋㄨˋㄊㄧˇㄨㄤˇㄕㄤˋㄆㄚˊㄖㄨˊ:「ㄆㄢㄉㄥ」、「ㄆㄢㄆㄚˊ」。
  2. ㄈㄨˋㄖㄨˊ:「ㄍㄠㄆㄢ」、「ㄆㄢㄈㄨˋ」、「ㄆㄢㄌㄨㄥˊㄈㄨˋㄈㄥˋ」。
  3. ㄑㄧㄢㄌㄧㄢˊㄑㄧㄢㄔㄜˇㄖㄨˊ:「ㄆㄢㄔㄜˇ」、「ㄆㄢㄐㄧㄠㄑ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攀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ān
解釋:
  1. 抓住物體往上爬。
    【例】攀登、攀爬
  2. 依附。
    【例】高攀、攀附、攀龍附鳳
  3. 摘、折。
    【例】攀折
  4. 牽連、牽扯。
    【例】攀誣、攀扯、攀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ān
解釋:
[動]
1.抓住物體往上爬。如:「攀登」、「攀爬」、「攀樹」。《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2.依附。如:「高攀」。《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傳》:「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3.牽連、牽扯。如:「誣攀」、「攀扯」、「攀供」。《三國演義》第一○○回:「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
4.摘、折。如:「攀折」。唐.李白〈江夏送張丞〉詩:「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a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抓住物體往上爬。
  2. [[動] ] 依附、結交。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抓住物體以拉引身體。如:「攀登」、「攀爬」、「攀援」。《說文解字.部》:「攀,引也。」《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鄧艾》:「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又有一座石橋,甚不好走,馬二先生攀藤附葛,走過橋去。」

2. 援引。《大宋宣和遺事.亨集》:「徽宗見了此詞,大悅,不許後人攀例,賜盞與之。」三國魏.曹植〈苦思行〉:「我心何踊躍,思欲攀雲追。」

3. 依附。如:「高攀」。《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其計固望其攀龍麟,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4. 牽連、牽扯。如:「誣攀」、「攀扯」。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他把繃扒吊拷般般用,情節根由細細窮,那其間枯皮朽骨難禁痛,少不得從實攀供。」《三國演義》第一○○回:「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

5.追趕、搭及。南朝梁.江淹〈傷友人賦〉:「文攀淵卿,史類遷固。」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五:「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6.折、摘。如:「攀折」。唐.李白〈江夏送張丞〉詩:「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讓人婆娑而舞。」

注音: ㄆ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攀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