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瑪一六一九年律令〕(德國) - 教育百科
〔 | |
威 | |
瑪 | |
一 | |
六 | |
一 | |
九 | |
年 | |
律 | |
令 | |
〕 | |
( | |
德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Weimar Ordinance of 1619] (Germany) |
作者: | 周玉秀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六一九年律令〕乃威瑪(Weimar)地區第一部提及國家強迫孩童入學的學校規程(Schulordnung)。 十七世紀唯實教育鼓吹者拉提克(Wolfgang Ratke, 1571~1635)和他的學生克羅麥爾(Kromayer)為日耳曼的威瑪女爵(Dorothea Maria)建立普及教育的新制度;規定凡年滿六歲的孩童,均須入學至十二歲。與人文主義學者要求密實的學校課程相較,一六一九年學校規程不啻為一課程改革的律令。拉氏反對一次教孩童眾多「無益」的古典語文,主張教語文必須讓孩童學習說話(reden lernen)。基此,所有學校都是方言國語學校,每一個孩童皆得在學校內學習母語,再學其他語文。律令規定每日至多學習四小時,分別為上下午各兩節:早上七至八點、九至十點,下午三至四點及五至六點。上、下午的兩節課之間各有休息時間(ergötzung)。學校重視學習的樂趣與主動性。週六不上新課,只復習舊內容;拉氏以為復習的效果不能輕視,真正學會必須多作復習。 依照該律令,學校在農作物收成的季節可停課四週。「效法自然之次序」乃拉氏之格言;他據此發展他的教學原理,禁止體罰學生。他所謂的教學藝術即是服膺自然法則,任何違反自然的暴力行為或被強迫的學習都是戕害孩童的本質。此一以自然為導向的最高原則,指示出其唯實主義的色彩,他主張每事必經實驗與歸納,使得教育與權力完全隔絕,則超乎當時代所有之教育原理。 為了增進教與學的效果,律令中規定每一個學生有自己的課本,每位教師有自己的班級學生,每節課以祈禱開始。強迫入學律令中並提及教學藝術、法自然法則、主動的學習樂趣、外語教學的原則及復習的意義等,皆顯示出威瑪地區第一部學校規程的前瞻性,其後蘊涵的教學心理學及學生本位之思想不喻而明。律令中揭示的教學原理與教學方法,在當時雖不及付諸實行,卻鼓舞了其後的教育思想界如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等人。此外,鄰近公國如哥塔(Gotha)於一六四二年、符騰堡(Württemberg)於一六四九年、呂內堡(Braunschweig-Lüneberg)於一六四九年,相繼推動的普及教育改革浪潮,無非是延續拉氏一六一五年之教育藍圖,更圓滿地實踐〔威瑪一六一九年律令〕揭櫫之教育原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威瑪一六一九年律令〕(德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